【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去年五月間,南韓政府宣布重新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發數萬憤怒民眾在夜裡秉燭包圍青瓦台;最後總統李明博道歉、內閣總辭,韓美也重啟貿易談判。
今年十月底,相似場景竟在台灣重演:政府宣布比照「南韓模式」,開放美國三十月齡以下帶骨和不帶骨牛肉、內臟與絞肉後,民怨迅速高漲,藍綠無論國會議員或地方首長都齊聲阻擋,從跨國速食到快餐便當店,紛紛標明「使用百分之百暙國純牛肉」,與美牛劃清界線。
消基會發起的「台美重啟談判」公投連署案,更在十八天內獲超過二十萬人支持,預計明年二月進入第二階段連署,是「公投法」實施以來首宗因消費爭議,民間自發性進行公投連署的案例;消基會上周公布的年度十大消費新聞,「美國牛肉擴大開放進口」毫不意外地排名首位。
儘管上至馬總統、下至衛生署長楊志良、都親上火線,強調雙邊貿易著重「互惠」,為美牛的安全掛保證,但狂牛病源「普利昂蛋白」所導致的腦部病變,迄今仍無藥可救;加上協議過程並非公開透明、「交易」條件明顯不如日、韓或歐盟,台灣當局對美牛的把關也屬「境內」檢疫,方式和能力都備受質疑,無怪各界群起反彈。
強大反對聲浪延緩美國帶骨牛肉登台的腳步,但在美方施壓和政府背書下,擴大開放進口恐怕只是時間問題;無論美牛致病機率有多低,是否真能為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議(TIFA)和龐大經濟效益鋪路,但美國的鴨霸心態、政府未經充分溝通就逕自簽署不平等條約,都嚴重影響國人的觀感。
長期關注消費權益的游開雄律師表示,公投案若在明年跨越二階段九十萬人次連署門檻,就將正式成案進行公投,無論是否成功,都將提醒國人反覆思考,如何在外貿利益和經濟成長,以及生命健康和環境安全間取得平衡點;而美牛爭議勢必成為五都大選各路人馬的政見焦點,是否也將是藍綠勝敗的關鍵,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