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今年是全球經濟最慘澹的低點,失業率在七月份攀升至百分之六點零七,竹科五十六家廠商大放無薪假,影響人數達總體七成以上,歷年罕見。而年底看似景氣復甦,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五點八六,竹科取消無薪假、加發工作獎金,企業主態度轉趨樂觀,難道待業者將「否極泰來」?
為因應金融海嘯、八八水災導致的失業與內需建設問題,政府推動「振興經濟新方案」、「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重視分配的庶民經濟」、「六大新興產業」和「福利安全網」、「國民與勞保年金」等補救措施,兩岸經濟互動的開放,也預見景氣將獲得改善,然而失業率仍然過高,政府認為勞動市場依舊嚴峻。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祖嘉認為,全球正朝復甦趨勢發展,而台灣的速度會更快,因為大陸經濟成長率提升,若兩岸開放速度加快,投資比率提高,就能徹底解決無薪假的狀況;不過增加就業機會對結構性失業者沒有幫助,需要政府創造技術層次低,如家事照顧、觀光產業服務等機會,才能改善失業問題。
勞委會公布,明年廠商人力回補約四至五萬缺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林昭禎分析認為是彌補電子業裁過頭的人力,對即將就業的社會新鮮人沒有意義;政府只能吸收少數失業人口,關鍵還在「投資人力資本以扣合產業需求」,所以新興六大產業刻不容緩;失業問題也需由經濟部、教育部一起面對。
專家估計,明年經濟將復甦、國內投資率提高、無薪假會終結,但「長期失業者」和「社會新鮮人」這兩部分卻得仰賴政府的「新興六大產業」來彌補。人力銀行指出,明年大專畢業生實習方案若到期,會是最難面對的失業潮:勞工陣線聯盟也強調,如果不能拯救持續增加的長期失業者,失業率永遠是惡化。
不過,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表示,在就業人口飽和的目前,應如同政府欲推動的六大產業內容:「生技、綠色能源、觀光、健康、精緻農業及文化創意」,以「創業代替就業」,讓青年至企業實習,由產、官、學界與非政府組織(NGO)共同提供創業輔助,或許決定新的產業結構,培植新穎國際觀,才能衝破慘澹陰霾,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