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八水災帶來大量漂流木與土石,造成台南縣曾文水庫嚴重淤積,水位下降到二百公尺左右,蓄水量可能比莫拉克颱風前還少。吳淑玲攝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二○○九年八月八日,一個台灣人永遠無法遺忘的日子:誰也沒料到一個中度颱風,短短二、三天內竟帶進三千毫米的雨量,南台灣與台東地區嚴重受創,平地一片汪洋,山區洪水土石四竄、路斷屋毀。其中,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更因豪雨造成走山、全村近五百人慘遭活埋,震驚全國。
總計莫拉克颱風造成六百三十四人死亡,為台灣氣象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水患,農林漁牧損失也超過一百六十四億元,締造次高紀錄;政府救災遲緩引發的民怨,更直接導致劉兆玄內閣總辭。
怎料才過沒幾個月,剛受水災重創的南部卻又傳大旱將至,曾文、南化等水庫淤積嚴重,蓄水量僅三成,嘉南農田被迫休耕,預計明年五月以前都會面臨嚴重水荒;全球暖化所形成的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等現象,將台灣因經濟開發凌駕環境保育所造成的傷害,不斷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除沿海養殖漁業造成地層下陷、山區違法開發致使植被地質破壞、水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等問題,鋼鐵、石化、燃煤發電和高科技等高耗能、費水、占地產業的密集增生,讓台灣人均年排碳量飆升到十二噸,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十八,儘管政府宣稱去年已達成首度碳量減排,但國際環保團體仍將台灣明年的抗暖化績效趨勢評估為「POOR(差勁)」。
政府和國人對環境議題的認知,仍不夠充分;在今年陸續推動的「能源四法」中,關鍵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都還無法順利通過實施,應八八水災教訓所生的「國土計畫法」草案的審議,預料也是遙遙無期,因為這些法案都將加重企業和民生的水、電、油使用成本。
「大家都只想到加稅,卻沒有思及深層的環境意義。」中華經濟研究院長蕭代基表示,能源稅和碳稅是透過「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讓企業和民眾力行節能減碳,估計能達成四成減碳功效;何況能源稅增加、所得稅降低,不會造成額外負擔,稅負公平,更能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也未參與氣候變遷公約,但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先做。」蕭代基認為,哥本哈根會議等國際談判都離我們太遙遠,但綠稅和節能減碳如果不做,台灣的經濟和環境將持續受到扭曲,明天一定會後悔。這也有待國人從經濟利益的單一觀點抽離,思考本身與土地環境的深刻關連性,並及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