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對食物,可以吃得健康又豐盛。邱麗玥攝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肥嘟嘟才可愛,然而研究顯示,國小學童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過重,若沒有及早改變飲食與活動方式,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肥胖的青少年與成人,難怪政府考慮對高油、高糖食品開徵健康捐!
肥胖兒童,在全球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都有增加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張碧真表示,以美國為例,在一九七一至二○○○年的三十年間,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以大於兩倍的速度增加;尤其六至十一歲的學齡兒童,更以三倍的速度增加。
肥胖兒童暴增 其來有自
台灣兒童肥胖的趨勢,與國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二○○七年衛生署一項「國小學童肥胖及其相關合併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目前國小男童平均每三人、女童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
胖兒童比例暴增,張碧真表示生活型態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速食文化流行以及外食機會增加,飲食組成多是低纖維、高油、高糖;此外,現在孩子多從事室內的靜態活動,比如看電視、玩電動、使用電腦。
學童靜態活動時間過長
她曾在二○○七年,針對北市四百二十八名四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平日四點半下課後到睡前,平均有四小時都在做靜態活動;到了假日,可能因為父母想休息,也沒有帶孩子外出活動,因此受訪學童平均靜態活動的時間,更長達八小時,泡在電視前遠超過兩小時的建議量。
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教授林曼蕙指出,肥胖的問題學齡前就普遍存在,從幼兒時期起,許多家長聽到孩子哭就習慣性餵食,讓孩子把食物當做一種安慰;甚至選擇幼稚園時,關切的不是園方「一天讓孩子活動多久」,而是「一天吃幾次點心」。
從小記錄孩子成長情形
她曾訪查北市不同區的幼稚園,在沒有下雨的情形下,平均一天只讓孩子活動二十分鐘,其他時間就是安排課程、吃點心、午餐、午睡、再一次點心,固然這樣的安排,讓大人管理上很方便又確保孩子安全,但不胖才怪。
「體重控制要從小做起,學齡前就是關鍵。」張碧真建議,父母應該從嬰兒時期,就記錄孩子的生長情形,並按衛生署新修訂的「五歲前兒童生長曲線圖」對照,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在百分位九十七與百分位三之間,都屬於正常發展;要提醒的是,正常的生長發展都應該漸進,因此若孩子的生長數據突然暴增,反而不是一個有利健康的狀況。
BMI值外 重視腰圍警訊
根據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值」的定義,六歲男童BMI值大於或等於十七點八是過重,六歲女童大於或等於十七點六是過重,林曼蕙表示,這固然是一個參考值,但不是唯一指標,因為有的兒童肥胖集中在腰部,也就是屬於內臟脂肪型肥胖而非皮下脂肪型肥胖,這類肥胖患者疾病風險更高,但BMI值未必能反映出來,所以要兼看腰圍。
因此,林曼蕙認為應該比照成人,讓兒童重視腰圍粗的警訊,雖然國內目前只有對男、女成人,訂出腰圍不超過九十公分與八十公分的標準,兒童則因為隨著發育而會改變體型,所以沒有訂出兒童的腰圍值,不過她認為可以參考日本對六至十五歲兒童代謝脂肪症候群的診斷基準,兒童的建議腰圍應低於八十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