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只是沒想到這些日子以來,天天看著阿花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差,我終於發現,最後剩餘的時間,多麼的寶貴,應該好好的運用在做好準備,而不是被虛耗在各種看似有幫助、實際卻增加痛苦的醫療行為上。」
「沒錯。阿秋姊,就像妳想為妳弟弟盡力一樣,妳今後要怎麼照顧阿花呢?」
「我會盡量的陪伴阿花,給她更多、更多的愛,讓她可以在臨終前,完成她的心願……。」
「阿秋姊,妳真的很用心的在看護阿花。」
「我覺得對阿花愈盡心照顧,並幫她做好愈多善終的準備,我就會對之前失去弟弟的悲傷遞減,甚至感到些許安慰,覺得我長期以來的悲傷好像不見了。為什麼會這麼神奇呢?」阿秋不禁好奇地問。
阿韻只是笑笑的拍拍阿秋的肩,點點頭,但在眼神流轉之間,阿秋似乎知道了答案。
隔天阿韻跟我分享這件事情:
「周醫師,我覺得阿秋這段照顧阿花的歷程,正是她因應悲傷的方法之一。」
「沒錯。」
「我想阿秋是透過照顧阿花時,藉由她情感的反轉移,把她潛意識的悲傷情緒用盡心盡力的照顧阿花來抒發。」
「嗯,結果這個彌補過程,讓阿秋一直潛藏在心底深處的悲傷,藉由照顧阿花的過程,有機會找到不同的意義,再一步一步紮實地被療癒了。」
「阿秋真是太棒了。」阿韻說。
「不過,也因有妳們這些小天使,一直都願意給予病人、家人,甚至照顧者,妳們無私的愛的接納與照護,才能讓臨終者與看護者都能透過愛的力量,療傷止痛後,再繼續幫助其他末期病人善終。」(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