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中部劉姓男童疑似疫苗死亡案,疾病管制局雖初步排除是疫苗致命,不過緊急專家會議被外界批評不夠審慎,由於男童家人至今不同意解剖遺體,恐怕難獲更多資料,因此疾管局決定提出《傳染病防治法》修法,希望對疑似案例賦予強制解剖的法源,以幫助釐清死因。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對於通報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為了杜絕大眾疑慮,都希望能審慎且明快處理,特別是死亡案例,解剖是最能幫助罹清死因的方式,但現行法令並不適用於疑似疫苗死亡個案,因此若家屬不同意解剖,審議的資料可能被認為不夠客觀,故而希望增加「強制解剖」的修法,能更明確掌握死因。
近期由於部分接種後死亡或不良反應個案,紛紛向媒體投訴,周志浩坦言民眾因為有疑慮,接種速度的確受到影響,甚至不少九歲以下兒童,近期原本需要再接種第二劑,才能獲得較足的保護力,但家長也卻步。
周志浩指出,國內疑似不良事件通報率為每十萬劑有八點八件,與美國八點二件、加拿大二十點五件相比,並沒有特別多;此外,他指出疾管局有必要對社會關注的個案,在第一時間召集專家審議並公布結論,讓大眾能消除疑慮,不過民眾仍有權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而目前審議完成的案件,的確沒有一件是疫苗引起。
周志浩表示,疾管局持續監測接種疫苗前後,包括多發性神經病變、顏面神經麻痺、流產率等是否明顯增加,以做為調整疫苗政策的參考,比較發現這些事件並沒有明顯增加、但疫情有明顯控制,可見疫苗有其效果,仍然希望民眾對接種抱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