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西進】文化差異 台灣模式未必行得通

羅智華 |2009.12.13
1358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兩岸金融MOU簽署後,許多有意到對岸發展的人覺得西進大陸大有可為。隨著大陸生活水準提高,餐飲服務業的人才需求,也成了對岸的當前趨勢。

高雄蓮潭國際會館行銷業務部經理陳立群表示,以飯店產業來說,近年的確有不少中高管理階層的同業,被重金挖角至大陸任職,薪水三級跳的也大有人在。

任職於連鎖飯店客房部協理的郭先生也表示,近年大陸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不少外資與台商看準當地的「內需」與「外貿」市場而投資,讓飯店與旅館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帶動招兵買馬的求才熱。

「尤其是具備服務管理經驗的台灣人才更搶手,許多人被挖到台商在當地所開設的飯店旅館任職,薪水也跟著水漲船高三至七成以上。」

「大陸雖然硬體發達,但還有很多軟體如服務品質尚未跟上,這正是台灣人才的優勢所在。」高雄餐旅學院副校長潘江東分析,西進熱潮原因在於台灣的服務品質與水平比大陸來得高,使得大陸餐飲服務業希望借助「台灣經驗」來為服務細膩度加分,滿足消費大眾的品質需求。

再者,台灣人才靈活的交際手腕與創意行銷,也是吸引大陸產業來台挖角的原因,尤其對注重人脈與顧客經營的餐飲服務業而言更是需要。

「但這也不代表每個到大陸發展的台灣中堅份子都能游刃有餘。」長期觀察兩岸飯店業發展趨勢的前知名飯店副總裁私下表示,兩岸雖同文同種,但企業文化與員工特性卻大不相同,經驗豐富的台灣人才不見得在大陸也能吃得開,他就看過不少人當初風光被請到對岸飯店當主管,後來因發展不如預期而黯然回台。

一般被挖角至對岸的台灣人才雖然高薪,但大多採簽約制,一旦老闆發現「你沒有想像中好用」,約滿後自然不會再續約。不只如此,大陸員工的「管理不易」,也讓不少台灣人自動打退堂鼓。

「大陸員工常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會少做,但也絕不會多做。」陳立群不諱言指出,大陸飯店雖然蓋得一間比一間豪華,但不少當地員工仍抱持過去「吃大鍋飯」的心態,缺乏為顧客立場思考的「服務思維」,這對訴求「貼心服務」的餐飲業來說是一大致命傷。

他舉例表示,專門端菜的服務生就不會主動幫客人倒水甚至撿拾地上垃圾,不像台灣飯店不只要求服務人員要面帶笑容,更要牢記常客名字、以客為尊。不同省份的員工特質也不一樣,北方人悍而南方人拗,很多台灣主管即使一再耳提面命,但服務品質還是難以到位,更讓不少到對岸發展的台灣人滿懷無力感,無法適應當地環境。

潘江東表示,大陸餐飲服務業雖然蓬勃發展,但不意味著台灣人才到對岸就一定能大展身手,西進前得做好相關準備再出發,才不會導致心理預期與現實環境落差太大。

他建議,西進前可先多徵詢有到過大陸工作的親朋好友,藉由「過來人」經驗了解對岸的風土民情。收集各方資訊,掌握餐飲服務業在大陸的發展走向與趨勢,「因地制宜」來訂定企業發展策略與管理內涵,而不是完全把「台灣模式」搬過去比照辦理。

陳立群認為,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心理調適」,畢竟大陸不比台灣,不只很多東西得從頭做起,心態上也應重新「歸零」,無論自己在台灣的成績多輝煌,到了對岸就得放軟身段、入境隨俗,思維也要從大陸觀點來考量,才能因應當地環境,維持別人無法替代的競爭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