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難溝通 醫學院學台語

張雅雯 |2009.12.20
2783觀看次
字級

醫師訓練以英文為主 「沒想過台語怎麼講」 遇習慣台語長者 不利醫病溝通

愈來愈多年輕人不會講台語,因此政府對國小學童推動「鄉土教學」,這股台語風近年來也漸漸「吹」進醫學院,這跟提升醫學的學術成就無關,而是當這些初出校園的醫學生進入臨床後,發現他們需要跟病患建立一個無障礙的溝通管道,台語就是重要的工具。

台灣母語會會長張淑芬表示,年輕一輩的孩子多數台語講得不流利,但是她估計國內生活上使用台語的族群,大約占了七成,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年紀較長者,對台語的依賴度更高,未必是「國語也可以通」,然而這群人因為老化產生健康問題,必須常常上醫院,因此醫護人員比其他行業更容易接觸到。

然而在醫師的專業訓練中,一向都是以英文作為主要學習語言,台大醫學系學生謝永雋形容:「連思考方式都是以英文為脈絡。」所以到醫院見習時,雖然他會講台語,但是要進一步跟病人說明病情時,腦袋不能只有英文與國語兩條思考途徑,還得再想一下怎麼用台語描述,他坦言:「其實蠻費腦筋的,而且很多名詞不知道怎麼講。」

基於醫學生有這樣的需求,陸續有學校將「醫用台語」列入課程,例如張淑芬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開設選修課,已經邁入第五年,其中大一、大二上的是「初階醫用台語」,大四開始要進入醫院見習與實習,則可上「高階醫用台語」。

今年甫招生的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同樣有意邀請張淑芬開設此課程;此外,包括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也有「醫用台語」的選修課。

至於台大醫學系雖然未列入正式課程,但系學會多年前就自發性開設醫用台語講座,邀請擅長台語的臨床醫師來教學與分享,讓有興趣的醫學生可以免費參加,期間雖然曾經中斷,不過最近連續三年都順利開辦,並且將教材整理成專書出版,更方便自學使用。

扣除一般日常生活用語,醫學生最大的困惑是:「很多器官我會講英文,但沒想過台語怎麼講。」台大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蕭自佑指出,台語沒有解剖名詞,所以醫師解釋病情或症狀時,常拿動物來比喻,或是從生活經驗相關的名詞來描述。

比如氣管與食道,台語不是直翻,而會說「硬管」與「軟管」,蕭自佑表示,這是從豬的器官延伸而來,這兩條管道在豬身上就是一硬一軟;而耳部長膽脂瘤患者,會說「生珍珠瘤」,因為瘤體跟珍珠色澤類似而比擬。

有些器官或症狀的台語用法已經約定俗成,因此即使不會說台語的人,透過教材的補強也能夠跟上腳步,但臨床上的症狀與病情有上千種組合,蕭自佑認為,醫師要視需要去創新一些溝通的詞彙,讓病患能獲得共鳴。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台語在中南部尤其普遍,尤其許多老年人對疾病一知半解,能夠用他熟悉的語言來說明治療方向、排解他的不安全感,療程較能順利進行。

像有些患者需暫時裝「人工肛門」一至三個月,但患者往往非常排斥,王輝明指出,就是因為這些老年人害怕,因為他們對「人工肛門」很陌生,他這時就會告訴他們,這是暫時性用來「揹便袋」用的,患者聽懂了就不會那麼抗拒。

除了醫師有台語能力的需求,接觸病患與時間最久的護理人員,台語溝通能力更為重要,有十年臨床經驗的護士陳薏莉表示,在嘉義長庚醫院工作的時候,不只病患本身、許多家屬也只會講台語,所以院方甚至要求七年級的新人必須要會用台語自我介紹。

台語聽不懂、講不好或會錯意,很容易引起病患的情緒,陳薏莉看過年輕的學妹因為台語能力不佳,誤解一名七十多歲老伯伯要關電燈,結果反而招來老伯伯的怒罵;在長庚養生村工作的護士謝婉君也說,醫師如果不會講台語,有時也會找護士幫忙翻譯,然而有些患者明明聽不懂醫師說的,也不敢對醫師兇,但是護士如果溝通能力也不夠好,就很容易被遷怒。

張淑芬表示,的確有不少在職專班的護士學生,特地排休假來上「醫用台語」課,希望加強自己與病患用台語溝通的能力,也有護專的老師來觀摩、索取教材,未來她也希望額外開設「護理台語」課給有需求的護理人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