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字從「 」字簡化而來。「 」由「 」、「廌」(音ㄓˋ)及「去」三個部分所組成。「廌」稱作「解廌」,又稱「獬豸」,就是「法獸解廌」,牠與「法」有何關係呢?

在中國古代有這麼個傳說,天庭神仙贈予黃帝一隻「廌」的神獸。牠長得像牛,四蹄、獨角為其特徵。夏天喜歡生活在水澤邊,冬天則穿梭於有松、柏的林間。若遇到不平處,「廌」會除去不平,讓它像水一樣平。
這隻「廌」獸最特異之處,就是生性公正,擅於鑒別是非曲直。有人發生矛盾的不平事,鬧到相互爭鬥時,牠就用獨角去牴觸歹人,並且咬住不放。
黃帝的大臣皋陶(相當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處理案件時,見原告和被告兩造爭執不休,令他難以斷定是非之際,就是請「廌」來鑑別。只要牠的獨角牴觸到誰,口咬住誰,那肯定是個歹人,即被判定為有罪,就得要接受處罰。
後來,戰國時期的楚王、秦朝的御史、漢朝的使節和執法者,他們頭上戴著「獬豸冠」,就稱「法冠」,衣服亦繡有「獬豸紋」。即使到了清朝末年,御史及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仍戴上「獬豸冠」,身子依然穿著繡有「獬豸圖」補子的官服。
現在大家對執法者的印象,都以天平作為「法」的象徵。我刻「法獸解廌」說「←(法)」,想留下傳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