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拚經濟,政府大幅增加陸客觀光名額,期待帶來消費,一開始媒體大肆報導陸客花錢很大方,媒體也屢屢以陸客多寡、消費金額,作為評論政府拚經濟、觀光的業績。
但日前媒體報導,來台觀光的陸客其實並沒有花很多錢,然後以批評角度探討陸客消費能力,本來評估實績無可厚非,但在表達上,如果僅以花多少錢還來品頭論足「客人」,我覺得會令人不舒服,甚至很不禮貌。
相信有不少民眾參加旅遊團,被帶去SHOPPING的經驗,有的導遊一邊鼓吹、一邊半強迫的推銷,店家也以花多少錢來區別待遇,一進門熱烈相迎,出門時沒買東西或買太少,就會冷言冷語、白眼對待。
那種感覺真的很不舒服,有沒有錢和花不花錢是不同的,出國旅遊不是為了買東西,主要是增加視野、體驗文化,如果環境好、風景美、文化豐富、人民友善,那會令人很自在、很歡喜,彼此就建立了一個善緣,希望能再來旅遊,或影響其他人,如果僅是勢利對待,那彼此心裡怨懟,自然是結下惡緣,誰願意再來呢?因果循環,那麼觀光業只會愈來愈差。
台灣被看重的是好山好水及文化內涵,不該表現得像是勢利的拜金國,對待任何觀光客都該尊重,以有禮貌、親切的態度來招待每名客人,否則只是把發展觀光的路走窄了。
貝耳(中縣梧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