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雜誌》公布針對國小四年級、國中二年級學生,及國中語文教師的「國中小學生閱讀意向調查」結果,顯示國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呈現「男不如女、大不如小」,而且老師用來檢測閱讀成效的「學習單」,竟是多數學生的「最恨」。
這個現象除了反映在閱讀上,仍有性別與年齡差異外,推動閱讀的作法也值得檢討。
現任政務委員曾志朗在擔任教育部長時,為鼓勵閱讀訂二○○○年為兒童閱讀年,實施「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首創由政府推動的大規模閱讀運動,但近九年了,實際推行成效不如預期。
究其原因,是作法上常用「學習單」來檢視學生閱讀與學習成效,而學習單通常只停留在閱讀的第一層次,也就是文本的事實層面,即內容中有關人、事、時、地、物等認識,不僅無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與共鳴,甚至容易使他們產生反感與厭惡。
就閱讀而言,還有三個重要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個人主觀直接的感受、感覺」,這個層次就不僅只是停留在文本明顯的答案上,而是學生的感受、想法。
第三個層次是「必須進一步分析文本的內容,才能得到的理解或自己的經驗」,就是所謂的深度閱讀,學生必須經過思考的歷程,或回顧與反思自己的經驗。
第四個層次是「綜合比較並結合各種生活經驗後,提出的看法或對未來可能在生活中可能的應用」,在這一層次上,閱讀已進入生命經驗中,可對學生產生具體積極、有效的意義與內涵。
而且,閱讀與寫作是一體兩面,閱讀可累積寫作能量,因此,如果沒有深厚的閱讀基礎,很難寫出佳作,胡適在著作《讀書》中勉勵「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因此,如何從廣泛閱讀中得到興味,並化為好的作品,是當前推動閱讀活動,需要深化之處,教師在設計閱讀學習單上更用心,不應停留在文本的認識,最好能加深加廣與孩子的生命經驗結合。
另外,親子閱讀亦是提升閱讀重要的元素,父母應陪同孩子一起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與能力。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