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品牌思維 升級文創產業

郭士榛 |2009.12.06
762觀看次
字級



週六走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園區,看見許多特色攤位,裡面擺設販賣著各式各樣的工藝設計產品,回想過去代工盛行的時期,所長林正儀感嘆,傳統工藝要從製造業轉型研發,實為不易,「畢竟過去代工的時候,訂單都是大量在做,錢也就這樣賺起來;然而轉型之後,除了技術,還需要針對內容的深度、廣度都要加以思考、表現在作品當中,而且又要能讓大眾認同,需要和生活做結合。」

多元更要熟識

了解然後再造

林正儀強調,走向國際化,意味著要讓他人體會而且能夠對於台灣的特色有所認同,「也就是說,我們要能先做好在地化的自我認識,才能透過工藝技術和產品設計,表現在產品、作品裡,接著才是走出去介紹自己,讓外面的國家看見台灣、認識台灣,自己說得出所以然,人家也才真的能夠了解你。」林正儀感覺比較困難的事情在於,台灣夾雜葡萄牙、荷蘭、日本、中國、原住民多種文化激盪,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又深受歐美影響較深。(聯合報記者周美惠攝)

「所以當我們推動在地化觀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狀況是這個概念讓人不易消化,因為要講很容易,可是沒有深入去了解,或是生活在那樣的時代背景、潮流之中,最後就流於空泛。」林正儀表示,二○○六年開始,所內針對工藝文化研究分類為幾個系統,包含工藝政策、工藝產業、地方工藝,以及生活與藝術型態幾個面向,規劃更深入的細節進行研究。

林正儀又說明,工藝所本身的預算人力都有限,所以許多預算會用來補助誘發學術單位一同投入,設立許多工藝體系碩博班,並且透過資料研究與實地參訪,將許多台灣多元文化中的特色圖騰、材質、故事等等,經過整理分析,創建工藝基因庫,也建造典藏展示館,更加以數位化,並且積極參與國內外重大展覽,希望在有限的經費中,每年都多推廣一點出去,把成果累積起來,達成可觀的效益。

留得工藝基因庫

不怕創意沒柴燒

「至於基因庫的建構,最主要是考量到,現在一代一代會離過去的歷史和生活背景越來越遠,而且還在不斷改變,工藝設計同樣也不能只顧著緬懷傳統的美好,要同時深入現代生活,與時並進;而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一方面深入了解和探討過去文化的積累,又要與現在的生活背景融合?

能夠設計出不是只把某個連作者可能都說不清楚的圖案放進新樣貌的產品裡面,去硬套所謂傳統創新或文化加創意,而是作者說得出故事,使用者、消費者也能從中有所感受的情感連動,真正將在地化體現在工藝設計商品內。」

林正儀指出,打造基因庫最重要目的就是在於,留下完整的內容,讓不同時代、環境的工藝品作者,都能夠去了解前人的故事,然後用自己的創作寫下屬於時代和現在的故事,「希望能有助於在地特色不是一種口號、想法,而是真實能夠去體會和表現清楚的一種概念和具體作為。」

跨界跨媒材

工藝新視界

除了在學術研究上,建置基因庫系統,實作方面工藝所更是不馬虎,林正儀強調,基礎技能訓練並非工藝所推廣重點,所以製作技術方面,所內提供的服務更多著重在轉型的需求,「其實工藝設計用品越來越趨向生活,那我們很希望能多扶植一些異業合作案,可以來結合餐飲業、美術館、博物館、建築業,甚至3C產品等等。」

「除了跨界,工藝製品的素材也很多樣,所以在技術這部分,就會出現許多跨媒材的應用,例如明年有一尊『虎爺』,結合漆、陶、藍染、玻璃、竹、竹編、金工共七種不同材料製成,像這樣就足以把產品特質和風格、形制做改變,有時加了不同材質,反而更有時尚感,像是竹編加上皮革、金屬,研發設計嘗試各種可能性,有些作品甚至轉化當地歷史文化結合,社區的在地文化結合出不同屬性的產品,或符合各種面向發展,像『大雅小麥』,就是結合社區產業的在地型文化體驗。」

能量爆發的臨界點

林正儀談到,這幾年工藝所經營的方向,其實就是形塑國家品牌形象,參加了許多國際大型展覽,也打出「yii品牌」,「像巴黎傢飾展明年將第三度參加,另外米蘭設計展、東京居家生活設計展今年也都第一次參展。明年還會增加德國法蘭克福的展覽,只要預算能像這樣每年去推動一些重點,將來還有機會參加更多大型國際聯展。」

參加這些展覽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推廣台灣特色與形象,林正儀說,現在賺多少錢有時候還看不到,國內提倡國家品牌的事情還沒有累積足夠的時間與能量,但他也強調,研發設計和過去走製造業路線的差別,原本也就在於回收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其實現在已經累積出一些成果,從世界各國的發展來看也很清楚,一旦到達能量爆發的臨界點,回饋而來的產值會很可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