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受天災、水荒影響 不改變生產方式 產品將被拒於綠能標準市場外 陷入惡性循環
大陸冷氣團來襲,台灣開始有冬天的味道,但報載因全球氣候變遷,學者說寒流次數會愈來愈少,降雨量也少,而水利署也警告,台灣明年上半年可能面臨無水可用的枯旱期。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締約國會議,七日即將在哥本哈根召開,這個堪稱決定人類未來的重大氣候會議,在台灣雖不敵縣市長選舉,且台灣因國際地位未定,不能以正式身分參加(台灣工研院以非政府組織名義與會),不過,台灣對氣候變遷不能置身事外。
因為,作為遠洋漁業大國,及製造代工大國的台灣,不但在破壞全球漁業資源榜上赫赫有名,如捕捉黑鮪魚全球第二,而且是使用會嚴重破壞海底大陸棚生態流刺網的大國,更是全球碳排放量密度第一。
縱然台灣不能以正式身分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甚至不需簽定限制碳排放量的議定書,但但各國落實「京都議定書」內容非常不樂觀,如果哥本哈根會議仍無法獲得共識,氣候變遷恐怕真如電影「明天過後」般,直接毀滅人類文明,所以台灣如果想要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與肯定,政府勢必得制定節能減碳規畫,並且告知全球,讓世人知道台灣願為改善氣候變遷盡心力。
然而,我對台灣願意加入節能減碳行列,持悲觀態度,舉例而言,行政院考慮要課徵能源稅,馬上引發社會反彈,立法院甚至要求凍漲油價,寧可保持低能源價格政策,也不願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可見台灣人民還沒有真正認識節能減碳的重要性。
但台灣身為製造代工大國,加上以出口貿易為主的經濟型態,勢必得面對各國為了達到減碳標準,而制定的各種碳稅、能源稅,達成減碳協議的市場,勢必會對渴望進入產品或服務課徵能源稅,或要求出示節能減碳標章,台灣如果繼續放任低能源價格、低能源使用效率、高汙染工業生產方式,來製造工業產品,未來恐怕會被拒於要求達到綠能標準的市場外。
千萬不要忽視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惡化程度已造成全球大規模經濟損失,也衝擊了台灣經濟,這是必須立即正視的嚴重問題,建議政府利用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加強向人民解說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對台灣未來的影響,讓人民深刻認識節能減碳的重要,並且加緊腳步跟上,否則,台灣未來將陷入缺水、少糧、風災及水災不斷,經濟也屢受重創,卻無法恢復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