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召開棒球國是會議,與會者建議修正涉賭、打假球者刑責,但馬總統指出,如果刑責訂太重,反而讓法官判不下去,使定罪率偏低,因此防比抓重要、抓比判重要。
的確,加重刑責並不能防堵簽賭、打假球事件,真正要救職棒,就得讓棒球真正成為國球。
讓我們面對現實,台灣棒球能揚威國際,靠的是精英聚集的魔鬼訓練,從國小開始,有棒球隊的學校就會到各班尋找人才集訓,而且採極嚴格的訓練,除了棒球什麼都可以不管,也就是說,台灣棒球之所以興盛,是這些精英能讓台灣在世界揚眉吐氣,所以大家愛棒球,是因勝利可吐出怨氣,使棒球混合了國族主義情緒,而不是因台灣人都熱愛打棒球,多數人是只用眼睛參與棒球。
因而,當職棒傳出打假球事件後,多數人都只是嘴巴關心,真正願意為職棒的存續付出行動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漠不關心或離開球場,因失望而轉為唾棄者大有人在,只有死忠者力挺。
如果,台灣的棒球發展走的是美日路線,由父親帶著孩子從小玩接球遊戲,上球場比賽或當啦啦隊,讓每個有興趣的孩子參與,周末到球場看職棒選手君子之爭,讓棒球深入家庭、學校與社區,深植孩子的心靈和生活,培養孩子熱情與榮譽感,進而從中挖掘人才。
如果人們對棒球有這種感情和熱愛,如此的社會環境,縱然有人想靠操縱比賽牟暴利,也不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當簽賭市場萎縮,就不會有打假球事件。
嚴刑峻罰擋不住簽賭成風的台灣社會,抓得了賭頭,揪得出打假球的球員,恐怕也抓不盡無數熱中簽賭的民眾,防堵不了願意為暴利鋌而走險的組頭與球員,特別是目前職棒球員的待遇並不好。
雖然有民眾說職棒選手應該自律,但我們不是當事人,沒嘗過打職棒的辛苦,和報酬不成比例的痛苦,以高道德標準要求是過於假道學,所以,也必須檢討體制,保障球員的生計。
在這些還沒達成前,也許不妨讓職棒休息一陣子,放掉大家加諸棒球的期待與包袱,回歸甲組成棒的單純年代,將一切歸零,讓台灣棒球重新來過,周延建構棒球的遊戲規則,或許才能真正挽回台灣棒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