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部很轟動的電影《送行者》,對於劇中那位原本對老公從事的工作不恥的老婆,後來改變態度,驕傲的向別人介紹說:「我的先生是入殮師」時,那篤定而充滿自信的神情,直到現在,仍令我印象深刻。
雖說「行行出狀元」,但一般人的觀念裡,還是覺得人生就是要不斷的衝刺,不斷的往上爬;「書念得不好,就去做粗工!」多少家長這樣叨念孩子,彷彿做粗工是一件多麼低賤的工作似的;但也常聽人說「路遙知馬力」不要因眼前的不如人而氣餒;又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懷抱鴻鵠之志,終有一天必登上高峰,揚眉吐氣。
這些勵志的名言,其實多少還是帶有階級的成分在裡面。
如果一個人能在最基層,做最卑微的工作數十載,並且樂在其中,愈做愈帶勁,充分發揮一顆螺絲釘的精神,又有什麼不好呢?可是,世俗的眼光並不會敬佩這個人的從一而終,反而多半會鄙視他不知長進,或是懷疑他能力不足。
為什麼我們總習慣這山看似那山高,卻不願俯身瞧瞧眼前的綠草如茵、景色如畫呢?大家死命追求所謂的高峰,為迎合大眾而去從事與自己志趣不合的工作,千金重擔一肩扛,到頭來,弄得身心俱創、悔不當初。
如果那位入斂師能用自己的專業,贏得眾人肯定的掌聲,並扭轉大家對這個行業的刻板印象;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得到公平對待,彼此尊重,沒有富貴貧賤之分,憑各人的能力與性向,規畫各自不同的人生,所謂「職業無貴賤」的理想,才能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