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召開棒球國是會議,要跨部會加強防弊、改善球員薪資、設自由球員制度等,根絕職棒打假球,展現政府救職棒的決心。但我覺得,如果真要「國球」永續發展,必須要由基層做起。
中職爆發第五次打假球事件,輿論、球迷等紛紛呼籲職棒不能垮,但防賭與職棒垮不垮沒關聯,因為如果職棒垮了,「黑手」可伸向業餘或三級棒球,只要有棒球賽就可開盤,無法阻止地下賭盤。
熟悉國內棒球環境的人都知道,中職尚未成立時,業餘甲組及三級棒球都有人賭,常見的景象是賭客高興時,由看台上丟下鈔票,或以紅包獎賞表現優異的球員,只是沒有像現在明目張膽找教練、球員下手。
雖然加重刑責等會有嚇阻作用,但如果賭局多達千萬元,還是會有人涉險,所以想要防止假球,應該由基本的棒球教育做起。
中職聯盟會長趙守博在國是會議建言中,提到加強國中小學生法治、品德及生活教育。這雖是老生常談,而目前國中小學也加強這些教育,但球員若從小就加入球隊,生活重心都在球隊,教練或大人的心態、行為對球員影響很大,這攸關球員未來的行為與思考,不能不重視。
自從美國威廉波特少棒賽掀起台灣棒球熱,各級教練給球員唯一的使命就是「贏」,幾十年下來,教練及球員滿腦子都是「贏」,於是出現各種不正確方法,讓孩子思想隨之偏差;所以,加強棒球基本教育,也應該包括改變教練思維,不要把「贏」當成球賽的唯一,忽略了建立球員正確價值觀,使球員把「贏」變成「錢」。
如今,雖有不少基層教練喊出「快樂打球」,但三級棒球「非贏不可」的思維沒停息,有教練就主張不教球員求勝,那訓練及參賽有什麼意義,只是贏球固然重要,但還有比贏球更重要法治、品德觀念,這才是棒球永續發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