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文人的書齋名

林博專 |2009.12.02
9009觀看次
字級

書齋是文人學者讀書、創作的文化基地,也是藏書的庫房。古今文人為書齋取名猶如為自己的子女取名同樣看重,文人們認為一個好的書齋名,不但可以表露自己的風雅氣派,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愛好、追求、寄託、希望傾注其間。

在中國,為書齋取名之風氣,可上溯到曹魏時期。最早見於記載的,大約是曹操之子曹袞的「遂志堂」。唐宋以後,文人和士大夫的這種風氣逐漸盛行。

有的文人對自己書齋的起名注重謙遜與樸實:

唐代杜甫在四川成都築了一座簡樸的住宅,這位大詩人並沒有替書齋取什麼特別的名字,只是簡單地稱之「草堂」;後來,白居易在廬山築的屋室,也叫「草堂」,這興許是效仿杜甫吧?

白居易的朋友劉禹錫,更把自己的書齋稱作「陋室」,並寫下世代傳頌的〈陋室銘〉。

有些書齋的名稱緣於對某些人事物的感興:

明朝文學家章溢隱居在龍泉縣一間陋室,他不計較生活之艱苦,發奮讀書,著述甚豐,他曾說:「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之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劉基被他這種精神感動,寫了〈苦齋記〉一文,把章溢的書齋取名為「苦齋」。

清代學者徐幹學藏書豐富,他曾指著滿樓的書對兒子說:「吾何以傳汝曹哉?所傳者惟是矣。 」故名其藏書樓為「傳是樓」。

有的文人偏愛某一種植物,他們的書齋竟有不少彌散著花卉之芬芳,綴飾著果木之秀美:

宋代名相李綱常以桂花品格自勉,親植桂花以明「蟾宮折桂」之志,書齋命名「桂齋」;後來,政治家林則徐在李綱祠旁築一讀書處,也名為「桂齋」。可見,名士志向如出一轍。

著名明史專家謝國禎,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瓜蒂庵」,他解釋命名之由:「別人都在搞堂堂正正的大部頭史著,我搞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野史。別人像抱個大西瓜,我撿的恰似瓜蒂。」

另外,現代文學、漫畫家豐子愷因受弘一大師啟發信仰佛教,把自己書齋起名「緣緣堂」,並在此處完成了《護生畫集》。

有些文人平生喜好收藏,書齋的取名,便以名家作品或其名號命名:

清朝文人周春曾購到宋版陶淵明詩集和《禮書》各一套,他把自己的書齋取名「禮陶齋」;後來,他把《禮書》讓與書友,書齋名只得改名「寶陶齋」;到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又不得不把陶書轉讓出去,這時書齋名就改成「夢陶齋」。

清末黃丕烈收藏了一百多部宋版舊書,得意非凡,他給書齋取名為「百宋一廛」。

還有些名人的書齋取名包涵著深刻含義,深藏畢生的志願:

清代張嶽齡在書齋中寫了「味蓼書屋」一匾。「蓼」是一種苦菜,味蓼有體味艱辛之意,此一齋名寓意當時國家多災多難,自己應有吃苦,為國分憂的精神。

清初名士龔賢反清復明意志甚堅,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清涼山,築一小樓,認真讀書,一日見一小和尚在打掃落葉,聯想到葉雖落,樹猶生,突然來了靈感,名書齋「掃葉樓」,以表自己的哀思和反清到底的願望。

明末清初的黃道周是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少時在福建東山島塔嶼一個石室裡攻讀,他取名「石齋」,以明鑽研學問心堅如石,為人處事剛正磊落之志。

明代的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給自己的書齋取的名是「項脊軒」,說明書齋小得像人的脊背那樣。他雖蝸居小室,環境欠佳,但他以清苦為樂,寫出了不少樸素簡潔的作品,著有《震川先生集》等作品集。

品賞名人書齋名,了解齋名內涵,對於從文者、嗜書君來說,多少會起激勵、啟發作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