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傳出有稻田疑似受到污染,導致土壤中的鉻元素含量變高,新聞一出,農民擔心稻米賣不去,政府也積極說明,籲請消費者安心;鉻的確有毒性,但也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
鉻是血糖代謝的關鍵零組件,可以在體內形成葡萄糖耐受因子(GTF),協助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濃度。缺乏鉻會使胰島素功能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進而影響血脂肪的新陳代謝,對於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來說,缺乏鉻可能會加重其病情。
另研究發現,體組織內的鉻含量可能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因此老年人也要更加注意鉻的攝取。
食物多多少少都含有微量的鉻,全穀類、酵母、菇類、茶與肉類、內臟及啤酒等食物都是鉻的來源。人體對鉻的需要量非常少,台灣並沒有建議攝取量,美國建議的攝取量為:成年男性每日三十五微克,女性二十五微克(一微克等於百萬分之一公克)。
穀類中有大部分的礦物質(包含鉻)是集中在麩皮,糙米保留麩皮,所以各種礦物質也就保留下來了,碾製白米時把麩皮打掉了,礦物質也就所剩無幾,所以和糙米相比,白米的鉻會大量地流失。
雖然從目前的新聞資料研判,消費者不必為是否吃下「鉻米」、「毒米」的問題過度擔心,但是既然發現已有土壤的重金屬濃度較高,就應該加強監測,並找到汙染源頭;土壤的汙染,是經年累月的,不容易發現,一旦汙染的程度超過了臨界值,問題就會變得非常棘手。
還有一個觀念就是,許多的礦物質,特別是人體需要量很少的微量元素,量少時是營養素,缺了會生病,但是太多,就會變成毒素,也會讓人生病。不論是廠商在推廣,還是消費者選購提供特定礦物質的營養補充品時,都應該謹慎,注意劑量,以免想要的效果達不到,反傷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