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奇女子鍾芳玲,在走過世界兩千多家書店之後,終於走到中國,走進北京,十一月十、十一兩天,鍾芳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寫了一篇〈北京書店好風景〉,書中介紹三家北京饒有品味、韻味和書香味的書店,令人心嚮往之;文中更充滿雋詠智慧語,讀哲學的她,雖然選擇離開亞里士多德,但因成天浸淫在書店、書市、書屋和書坊,她早已是「書人」中的哲學家了。
其實早在二○○四年,鍾芳玲初訪北京時,就曾逛過幾家書店,但就像一般台北人的印象,在「誠品書店」的陪伴歲月裡,對於中國大陸書店普遍的印象就是燈光暗暗的,這暗暗的燈光,一下子就把大陸書店原有的特色比了下去。
何況二○○四年那次,鍾芳玲停留的時間太短,來去匆匆,不像去年年底二度前往北京,這幾年,中國大陸各個層面突飛猛進,而舉辦過奧運之後的北京,現代化的建築一棟比一棟時尚,鍾芳玲介紹的三家書店,都讓人嘖嘖稱奇,譬如「時尚廊」———一家頗像台灣的誠品書店,和新加坡連鎖書店Page one組合的縮小版———奇特的是,書店中供應餐飲,鍾芳玲說———走遍全世界書店都無法複製的美好經驗———她居然在書店裡配著小菜喝起清粥來。
在另一家為愛書人推崇的人文社科類型書店———「萬聖書園」———甚至還有一個←面專門平擺「有關書的書」(Books about Books),在「萬聖」,「有些被欽點的好書,無論是否暢銷,一律都不會下架」。
啊,「一律都不會下架」,原來書店真的有「永不下架的書」。
「萬聖書園」老闆說:「開書店是一種表達。」他以進書和擺書哲學,表達了他的「理想選擇」;「一般純以業績為考量的書店,絕對不可能有此魄力」。
原來,「永不下架」是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書店老闆執著去做,有些賣不出去的經典之書就是得像供佛一樣天天平擺在←面上
———「永不下架」在「萬聖書園」不是夢。
第三家鍾芳玲介紹的書店叫「三味書屋」,任何人進到這家書店總會自動服裝整齊、禁聲翻書,即使平日在大街上做活的建築工人,也是如此,鍾芳玲看了這種現象,認為這正是文明的「強悍與魅力」。
這家「書雅、人雅、屋雅」的老書屋,創立於一九八八年,共同經營此書店的一對老夫婦,今年已有經六、七十歲,但他倆仍然樂此不疲,甚至還共同到批發書市選書並一同扛回,鍾芳玲在北京看到的書店風景,總是與眾不同。
《書店風景》和《書天堂》,都是鍾芳玲到西方世界大城小鎮,拜訪各式各樣有格調書店後的感想,以及和書商、作家奇遇的故事,配合書店內外典雅又散發著書香氛圍的圖片,抱在懷裡、握在手中都令人滿心歡喜,而〈北京書店好風景〉,以文取勝,誦讀再三,感覺整篇文章流盪著一種成熟女子的智慧哲思,在這個快速變動的年代裡,鍾芳玲似乎告訴我們,這世上仍然有許許多多人,默默地做著他們認為有意思且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些人的堅持,讀者大眾也終於相信這世界仍然有美好可愛的一面。
一座美好而令人懷念的都市,缺少不了書店,書店可以使城市增加智慧之光,書店是人世間的另一種廟宇和教堂,它讓我們的心靈充實。
我們也要感謝「書店大使」—鍾芳玲,有了她的指引,世界上的好書店更廣為人知。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