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兼教職與寫教材的作者,歷經確認轉戰出版業,到今天三采出版對於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是不可或缺的一支,發行人張輝明表示,也許因為一開始寫設計教材、推廣POP手繪海報的時候,就是帶著兩個學生,大家一起找資料、動腦集思廣益,從原本是替出版社寫書賺版稅,到後來做印刷業的朋友願意鼎力相助,讓他們自己做還能自己印來賣,結果這樣的「創作兼發行」,竟一做二十個年頭,「其實這樣沒有比較賺,像我們有時候一本書光是攝影費用就要十六萬以上,比起專做發行,反而還投入了更多。」 (圖/三采文化提供)

造書賣書二十載:
創意本就無所不在
不過張輝明強調,他愈做愈明白,「造書運動」是好的、可行的;比起只是編書和經營版權,張輝明很高興自己能夠從三采文化,進一步打造出「SUNCOLOR」的品牌,「依照我們像設計公司的工作模式,是從動腦會議然後文案、攝影、圖片也是同仁們一起來動手做,這樣創作一本書或一套系列,前置的投入真的很多,回收也需要幾年以後才能開始賺錢,然而在這段過程中,三采的用心會不斷被接受和看見,這點從這幾年,我們幾套暢銷的雜誌和期刊來看就很明確了。未來我們也會延伸觸角,相信不久的將來,顧客進入SUNCOLOR網站,就能享受更多元化的服務。」
張輝明除了賣書的方法獨特,解讀文創的見解更是獨到;張輝明認為,現在政府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定位清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從名稱上其實就可以發現問題。」張輝明表示,名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只是一個說法,不用那麼明確也不至於使人不清;然而國家政策這樣重要的事情,名稱所代表的,就是它的定位和意義。
多頭馬車讓人霧煞煞
團結不是口號要做到
「我想『創意』被放在這裡確實令人摸不著頭緒。」張輝明困惑地指出,他想了又想,「三采從美學相關的教材做起,這麼多年來,能夠再確定不過的就是『創意』是無所不在的,食衣住行育樂每一項都看得到,就拿我們會計有次做了表格出來,他自己研究一番,隔天又提出更方便使用的表格,這就是在做創意、進行創新。而從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定義來看,究竟是要推廣文化事業?還是想做文化產業?讓人看不出所以然。」
張輝明接著表示,名稱只是一個外顯、容易被覺察的問題,從這個切入點來探究,很快就會發現,「這個政策沒有真正的首腦在推動。」張輝明嚴肅地說著文創多頭馬車的嚴重性,「其中牽扯到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本來推廣文化事業、舉辦只求宣揚不在乎回收的各種藝文活動,以及經營文化產業來賺錢,是兩個必須都要徹底做好的方向,今天如果是有專門的部會,下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來分別專業管理,我相信成效會大大提升,霧裡看花的感覺自然消失,民眾也會更積極來參與的。」
張輝明接著說明,經濟部掌管全國產業、文建會推廣藝文活動、教育部需要推動美學深化、新聞局負責管理傳播業,「看似四個部會來共同推動,是把問題分擔、各司其職,實際上我們在代理韓國的知識漫畫教材系列,就能夠體會到,這樣關乎全國發展,而且具有新觀念的重要政策,需要的是一個火車頭,而且根據已變動的部分事實,融合新的做法來帶動,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很自然地國內外市場都更容易帶動那種積極的氣氛,而不會只是產業內的人跟隨政府忙亂的腳步團團轉,在外面看的人卻不懂這到底忙些甚麼?或以為這樣做沒意思。另外就是『整合運用』效率自然會好;的確業者自己也能做得很好,藝術家也還是可以自己創作也自己做經紀,然而當國家將資源統合,那完全是不同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