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 穿梭兩岸 樂扮調人

吳德里 |2009.11.22
612觀看次
字級


亞太經合組織APEC高峰會議甫告落幕,做為地主國的新加坡,藉這次二十一國領袖來訪的峰會,既重新吸引舉世目光,而經過這幾天各方相繼表態,也相對釐清許多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APEC舉行之前,一再拋出對中國「大國崛起」示警的議題觀點。

高齡八十七歲的李光耀,是出生於新加坡的第四代華裔,他祖籍是廣東大埔客家人。李光耀擔任新加坡總理長達三十一年,在其任內一直與我國友好,直到他辭去總理職務前一個月,才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這使得新加坡成為最後一個與大陸建交的東盟國家。

新加坡從一九五九年脫離英屬,一九六三年與馬來西亞結為聯邦,到一九六五年因李光耀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不合,被迫成為獨立主權國。雖然是小國寡民,李光耀卻能靈活運用地緣優勢與勤奮的人民,四十多年後,成為已開發國家中人均GDP達到了三萬五千美元的富裕國家。

人均GDP 高達3.5萬美元

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五大外匯交易中心,擁有世界第三大煉油基地,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並且是世界最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之一,每年旅客中轉人數將近四千萬人次,這些數據,也有力地說明了李光耀一流的領導能力,和他對世局的高瞻遠矚,有助於新加坡這個小國,在東南亞這個政治勢力錯綜複雜的大環境下,爭取拓寬格局與國家競爭力的縱深。

新加坡和東協其他國家一樣,從歷史與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對中國大陸頗有忌憚,二戰以後美蘇爭霸的冷戰期間,中國大陸對外執著於革命外交「輸出革命」,越戰以來美國將國防威勢罩住新加坡,越戰結束後,在美國安保庇護下,新加坡和台灣、日本、韓國以出口貿易導向經濟起飛,而並列「亞洲四小龍」。

這個在李光耀主政下成功的「親美遠中」政策,卻在近幾年中國大陸飛快改革成功以及去年發生的世界金融海嘯後,面臨轉型。

親美遠中政策 面臨轉型

新加坡過去一年同樣受世界不景氣影響嚴重衰退,預期明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李光耀在APEC會前兩周,應邀到美國訪問時指出,美國可能會持續多年維持非常低的成長,他毫不留情點出,由於中國、印度和印尼三大新興經濟體都擁有很大的國內市場,不太需要依賴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因此,即使今年貿易萎縮、經濟衰退,但這些經濟體仍會因為國內消費和投資實力而出現正成長。而「新加坡和亞洲的經濟成長將持續高於全球其他地區。」

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李光耀說他也看到了,美國消費力依然遠大於中國、印度或印尼,美國人均購買力是中國人的八倍、印尼人的十二倍、印度人的十六倍。「我們不能期待對中國、印度和印尼的出口,可以彌補對美國、歐洲聯盟和日本出口的減少。新加坡必須要找到方法去填補出口的下滑」。

李光耀除了擔心美國未來繼續不景氣對新加坡的負面影響,更擔心因美國國力不比從前,將無力在新加坡周邊有事時,如以往一般撐開強力保護網。新加坡需要更加靠攏美國,要找一個理由讓美國關注她的存在,因此她和中國大陸的等距離關係,以及她在兩岸之間的調人地位,都是李光耀煞費苦心經營的方向。

批馬兩岸政策 太快亮底牌

今年初李光耀對馬英九總統提出批評,說馬英九兩岸政策太快亮出底牌,甚至把好牌都打光了。馬總統針對此回應說:「不知道李光耀批評的依據是什麼,但是台灣手上還有很多牌,我們才剛開始而已。」其實李光耀是從新加坡的角度來觀察,他擔心的是,兩岸和諧發展,間接影響新加坡的利益,讓新加坡失卻作為兩岸調人的著力點,也在與中國大陸談判時失卻某種光環的分量。

媒體在報導李光耀對美演講時,強調了他所指出在二、三十年內,中國龐大的體積將使得包括日本與印度在內的整個亞洲,都不可能在分量與國力上與之抗衡,亞太地區因此需要美國來發揮平衡作用。「未來擁有了航空母艦的中國遠洋海軍,不僅限於阻止外國勢力介入台海衝突那麼簡單」,這種中國威脅論,引起大陸網友一片痛斥;以致於沒有注意到他後來的結論卻是,無論日本還是印度都沒有能力抗衡中國,要想維持東亞的穩定,「必須保持日美中三方的平衡」。

大陸官方及學者對於李光耀的警告,反應淡漠,他們很清楚當前東亞政治力量正處於重新洗牌的過程,也贊同李光耀針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倡議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市場,「這個構想不太可能實現」的立場。

訪華逾30次 與大陸有默契

李光耀訪華已不下三十次,與中共領導人其實頗有檯面下的默契,因此後來胡錦濤與李光耀在新加坡面談,小心的避過政治高調,沉穩點出「兩國高層交往密切,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新加坡已成為中國在東盟的重要合作夥伴,雙邊經貿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中星友好互利合作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促進了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點出中方循序漸進的視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