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個講究「補」的民族。早年農民生活艱苦,利用特殊時令與節氣,吃點「補」的,既可滋養身體,又可促進情感交流,所以進補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營養過剩的今日,「進補」是否已經不合時宜?還是仍有必要?成了值得探討的話題。
進補的意義,在於補其不足。何謂不足?每個人定義不盡相同,所以補不補?如何補?應視個人需要而定。
例如有缺鐵性貧血的人,就應該吃好睡好,多吃豆類、堅果類的食品與新鮮蔬果(葷食的朋友,一個星期可以吃一次豬肝),可有效補充造血所需的營養素;相對的,對於需要減肥的人來說,吃得營養,但是不使卡路里過量,就變得重要。
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病,作檢查又找不出問題,可能是營養素攝取不均衡,造成的生理現象,吃糙米與黃豆、足夠的新鮮蔬果,可能就是最好的補品;工作壓力大的族群,則不單是補充營養,還需要身心的放鬆……。
運動更是上乘的補法,不僅可以紓解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消耗多餘的脂肪。誠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何凡先生名言)。」天氣溫和時,多出去走走,接觸大自然;天氣冷時,在家舒展筋骨,活絡血液循環,都是很好的。
(本文作者為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