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長吳清基將爭取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承認大陸學歷,許多學生因而憂心未來會找不到工作。其實我們未來要面對的是全世界的競爭,並不是承認大陸學歷的問題,如何增加台灣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學到進入職場的態度,才是應該探討的。
台灣學生目前最缺乏的是良好專業技術,及對職場的了解,筆者提出一種方式,供參考。
學校可透過專題實作課程進行實質的訓練,例如透過專題導師(tutor)的實現,在學生畢業前半年,給予專業技術和職涯發展的實質指導,學生設定感興趣的題目後,透過專題執行了解團隊合作、溝通,及良好工作態度的重要,有機會改善目前台灣學生的不足。
台灣現行的導師制度,常是一位老師要輔導全班同學,光是每學期的選課輔導,時間分配就有很大問題。德國和英國的研究所都是師徒制,透過老師的專業技能、身教及言教,學生除了學習專業技能外,還能學到生活與處世態度;目前英國更要求博士生指導教授,不但要提供學術指導,還需兼職業生涯指導責任。
這個方法如果向下延伸到大學生,可以小組方式進行專題實作,每位老師至多指導兩小組,老師也可打破傳統,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專題題目,這樣一來,老師除了指導學術和專業技能外,也能跟學生分享經驗或生活態度,筆者運用這種方式,對學生有深切的影響。近年學生常獲得全國競賽首獎,畢業後出路和待遇也都良好,也就是增加了競爭力,應該可作為參考。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