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北市研考會主委、聽奧總執行長盛治仁,前天接掌文建會主委,當他內定出任此職務時,有人認為盛治仁並非文化人,和文化團體亦不熟,似乎欠缺專業。
盛治仁也坦言文化並非強項,曾多次婉拒該職務,但在馬總統堅持下,才決定接掌,他在交接時自稱「藝文界新兵」。
我認為,盛治仁不夠熟悉文化事務的缺點,並不難補強,畢竟他是學者出身,在學院有一段時日,也曾擔任基督教報刊的主筆,不能說全無文化方面的經驗,而且,就算是長期在藝文圈的文化人,也不可能窮通所有文化藝術領域。
外行人未必是缺點,管理學者就認為,外行人反而容易看見內行人看不見的問題,而且不用承擔人情、派系包袱,對文化預算補助款該怎麼給、要給誰,說不定反而可大公無私。
不過,文化首長應該要在位長久,因為文化的深耕、推廣需要長時間堅持,如果換總統或內閣就換文化首長,就推翻前朝的文化政策重新來過,無法累積。
而且一個好的文化首長,應該文商雙全。懂得欣賞文化藝術也許不難,對文化藝術提出批評也不難,難的是經營好文化藝術團體或組織,而且能從中獲利,光是會辦活動或分配補助款,雖然能讓文化藝術團體存活,甚至栽培出一、兩個世界級的文藝團體,卻無助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唯有懂得以商業語言、邏輯來談論、經營文化藝術,輔導文化藝術團體走出只能靠政府補助過活的日子,因此國家的最高文化首長,除了關心高雅(精緻)藝術文化的保存與發展,也應該關心大眾流行文化的發展,畢竟,真要能成為獲利來源的文化藝術,大眾文化恐怕比高雅文化機會大。
譬如蛻變自傳統藝術的霹靂布袋戲,經不斷改進,既保有藝術價值,又能走入市場,接觸尋常百姓家,不需政府補助,就能創造高額利潤,最近霹靂的拍片現場燒毀,政府應該給予稅賦減免,甚至重建的奧援,畢竟霹靂是台灣的重要文化財。
我認為,獨厚高雅藝術與文藝推廣,忽略文化商品化與產業化,恐怕是文化藝術無法推廣、發揮影響力的原因,所以,新的文化首長除了要延續過往政策,繼續爭取預算,補助小眾的高雅藝術,推廣精緻文化,也該具備看見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向的能力,並且制定政策輔導有志於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進入。
想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應把文化當成生意經營,首長必須懂得商業運作邏輯,利用所擁有的行政資源,輔導文化產業建立產業平台,串聯所有相關領域的人才、企業,除了替他們爭取補助,還有稅負補貼。
期待新的文化首長,能從商業運作角度來看待文化藝術事業的經營,幫助台灣的文化藝術產業化,並蓬勃發展。
羽軍(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