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廣播節目裡,聽到一個話題「你的嘴巴甜不甜?」讓我想起小時候,只要見到長輩,不論認識與否,母親一定催促著,要我們「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若有親戚到家裡來,更要端一盆清水及一條乾淨的毛巾,雙手奉給客人,並備好一杯七分滿的熱茶。「小妹妹好有禮貌喲!」,我最大的喜樂就是得到客人的讚美,直到現在已步入中年,依然喜孜孜地逢人就問候,該讚美時就讚美,因此擁有很好的人際關係。
佛家有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懂得讚美人的孩子,一定也常被讚美。在生活裡教孩子讚美人、說好話,比起只顧念書爭第一名,而不知與人如何相處重要多了。
一天,有個晚輩到家裡來,見客廳的白沙發就說:「姑媽,我看你這沙發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坐的吧!」當時我愣在那兒,思考一下說:「姑媽相信你一定是非常喜歡這沙發,因為你不會說這樣的話,告訴我是從哪兒聽來的?」單純的孩子告知:「是媽媽在聊天的時候說的」。他母親的性格向來喜好談論是非,果然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於是我說:「樂樂,你的名字是姑媽取的,我看到一個好漂亮的孩子出生,就告訴你的父親,一定要讓孩子快樂成長,所以姑媽教你,以後見到欣賞的事情就讚美,不欣賞的要忍住不說,不要掃別人的興致。」
的確,我的老師常說:「什麼叫修養?就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此言之意是,當情緒來時很想逞口舌之快,說出來的話當然可以大快人心,但若能忍於一時,除表現一個「禮」字外,更展現了真正的修養。
台灣的社會風氣已變質,公眾人物習於口出惡言。孩子學習任何事物的來源,先從拷貝開始,為人父母的你我,怎捨得讓辛苦孕育出來的寶貝,跌入如此的環境?
現代生活條件不同,做爸媽的,觀念若不修正,成天忙於供養虛榮的外在物質,則孩子少了培養「待人接物」的生活內涵不說,成長日子裡也缺乏父母親循循善誘的機會,更無法欣賞生活中所帶來的分享與讚美。
你的嘴巴甜不甜?讓我們多多學習讚美別人吧!因為說好話,可以使聽者滿意而信心倍增,也可以使說者快樂,而獲得優質的人際關係。聰明的爸媽們,請放慢腳步陪孩子「過生活、說好話」。
(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