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祝賀的話「馬到成功」,這是表示只要一著手去做,就可以成功。
自古以來,名將和名馬幾乎分不開,例如楚霸王的烏騅馬、關老爺的赤兔馬、秦叔寶的黃驃馬、薛平貴的紅鬃烈馬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馬的感覺是多方面的,他們有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痛覺等等。
馬觸覺最靈敏的地方是上唇。如果把燕麥、高粱、稻草,混在一起,放在飼料槽裡,牠會把高粱一粒一粒的分開,堆放在一邊,而把燕麥跟稻草吃下去。因為高粱有一種澀味,馬通常不喜歡吃,這就是憑上唇的觸覺辨別出來的。
馬知道味道,牠用唇找東西吃,先藉嗅覺判斷,再用味覺判斷,所以馬的舌頭長而大。你猜馬最喜歡吃什麼?牠最喜歡吃帶有甜味的胡蘿蔔。
馬的聽覺完整,對聲音、音調有辨別的能力;在騎兵隊裡的軍馬,能聽口號而採取一致的行動,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騎馬的技術,說穿了,就是利用馬的痛覺,來控制馬的方法。騎馬一定要拉韁繩,韁繩拉緊,馬就覺得痛,所以停止前進
;放鬆韁繩,馬就覺得自在,於是就往前跑了。此外,用長筒馬靴上的齒輪,壓迫馬的肚子,或用兩腳夾緊,也能控制馬的快慢、進退,或變更方位。
馬的軀體雖然魁偉,但從不侵害弱小動物,甚至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時,也不會踏踩傷患。這是牠另一面可貴的地方。
《戰國策》裡有個故事:秦國有位將軍,有匹很好的馬,退役後,那匹名馬也跟他一起到鄉下去了。老將軍想,像這樣的名馬,留在鄉下,的確可惜,不如賣給識貨的人,也許更能發揮名馬的特性。
誰知道這位老將軍帶著那匹名馬,一連在馬市上站了三天,一個問價錢的人都沒有,一直到了第四天,老將軍實在沉不住氣了,就去拜訪他的朋友伯樂,一位很有名氣的相馬專家。
老將軍對伯樂說:「這匹馬,是匹很好的戰馬,但我已經退役,用不到了,本想讓給識馬的人,但連站三天,一般人連正眼也沒看一眼,所以我想請你明天到馬市上,對這匹馬讚美幾句,也許就能引起買馬人的注意。」
第二天,伯樂真的到馬市,跟老將軍打了個招呼,順便瞟了那匹戰馬幾眼,臨走又回頭看了一眼,始終沒有說話,但馬市上的人,看到了伯樂的神情,當天,那匹馬就以十倍的高價賣出了。(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