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遊學團到海外去服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高級專員林雨樵,自己也首次嘗試「逃難」的滋味,她說:「非常深刻,當時我一直處在狀況外,很難想像一天到晚防備海嘯來臨的滋味。」
「記得有次帶團到泰國,被告知要在一個貧困而可能被人遺忘的村落,協助搬運漁貨和淨灘。」林雨樵表示,有天正在洗澡,朋友卻連環call,聯繫上之後,對方著急地說要帶她和義工上山「避難」,她問:「發生什麼事了?現在要做什麼呢?」朋友大喊:「發布海嘯警報啦!還不逃命!」
原來這個村落就是南亞海嘯發生的地帶。街上,沙塵漫天,村民開始躁動,帶著簡便家當躲上山;雖然逃難對居民來說「稀鬆平常」,林雨樵卻感受深刻。「山頭約有八十人,擠在某戶人家中,盯著電視看海浪。」義工的心懸著,不斷想:「海嘯會來嗎?何時可以回家?」村民卻「老神在在」,一點都不害怕。
結果,海嘯沒有來,所有外來的人都鬆了一口氣。林雨樵說,在那裡生活,討海人像有共識,知道災難將至,懂得立即離開;他們習慣放下對家的眷戀,因為生命至上。
在服務團與村民交流,開闊彼此視野,每天又不斷地淨灘,生活加倍充實。來自各年齡層的義工一致反映,在不同的文化衝擊下,他們學會了「反思」,體悟在台灣生活,很幸福,付出也讓人感到愉快。
對林雨樵而言,感觸雖然一籮筐,卻也認為服務的最初並不是為了反思,而是「願意付出」。
她說:「有人需要幫忙,我們就去,服務關懷不需要理由;如果一定要給目的,就是讓人了解,不論在國內外,只要有弱勢需要協助,我們就能去,而且絕對幫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