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診室當義工已十年,病症包羅萬象,車禍、自殺、中風,或酒醉、燒燙傷等狀況,這些狀況總令人難過與惋惜,但看過精神疾病患者遭遇的種種……才真讓人難以釋懷。
某日,一位少女由家長陪同前來,相貌端莊秀麗,說話條理清晰,安靜且平和,看不出是精神病患;她因讀書壓力太大,承受不住才發病,看來教人心疼。
送女孩到病房,剛踏進電梯時,她深知將面臨被隔離的命運,馬上哭泣著向我下跪,求我不要送她上去,我基於職責不得不為,只得抿住欲滴的淚。她父親不但沒有安慰,反而大聲喝斥,責怪她讓家長丟臉,我難耐怒火,訓斥這位只顧面子的父親,沒人願意罹患精神病,當家長的應該鼓勵,豈可以子女生病為恥,難怪女兒病情無法改善。
沉痛與無奈,令我耿耿於懷,我思考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切忌逼迫太緊,人生已經夠苦了,何必為了成績,毀了孩子一生。佛教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眾生都無怨無悔,何況是血緣親人,為何沒有慈悲心呢?
患者有溫馴憐憫型,也有暴力攻擊性的。遇上多了,就漸漸懂得如何處理了。
佛教認為業報臨身,只要因緣成熟,不論到哪裡都躲不掉;佛家也認為人的分辨能力,是六根緣六境生六識,精神病患六根完具,六境乃器世間之表象,六識之所以不起作用,是情感或凡俗雜事,形成「無法承受之重」,或色身產生病變,主導理智的器官出問題,喪失了控制的能力,一些反常的表現,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行於是產生。
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境界,這群人失去主宰神識的能力,亟需親友的關懷支持,才能早日康復。而凡夫應「少欲知足」,珍惜現有的一切,把需要和想要分辨清楚,心識清明,不被外境綑綁,自己能做得了主,如禪宗常勸人「餓時該吃,睏時該眠」,減少慾念的貪求,或許就能減少精神疾病發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