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觀音信仰遍及世界,可是一般民俗信仰的「觀音媽」由來與造形從何而來?世界宗教博物館昨日起舉辦「慈悲自在.遇見觀音」展覽,從觀音故事到佛像雕塑,讓人深入了解、認識觀音。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參觀後表示:「結合科技與故事情境,能更了解生活中觀音文化的內涵。」
「慈悲自在.遇見觀音」展以「聞其名」、「現身」、「造‧化」及「觀音媽」四主題貫穿展出脈絡,用不同的情境、氛圍與色彩做規畫。「聞其名」展區中,唐代鎏金銅佛菩薩組件成為首展目光;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的漢傳佛教中出現的蓮花手,施無畏印,執楊柳,著白衣的水月、送子等八種觀音造像也讓人目不暇給。
觀音是男性還是女性的爭議,在展中也能一窺究竟。館方指出,觀音造型與菩薩相似,差別只在頭冠上多了阿彌陀佛像,手持代表施行種種功德的蓮花和安慰苦痛人們的楊柳、去除罪惡疾病的寶瓶等。觀音又名觀世音、觀自在,一般認為是蓮花化生的王子,因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是佛陀轉世再來的菩薩。
明清時期官方鼓勵佛教信仰,供奉觀音的寺廟於是增加,匠師來台製作的佛像承襲宋代以漳、泉、潮汕的造像風格 ;時代漸行,強調有求必應的觀音更具人性及母性化,當日本、印度與西藏等地佛教僧眾來台弘法與禪宗在台灣發展的演化下,千手千眼觀音等造型,讓台灣成為最多元化的觀音信仰集中地。
特展展至明年六月,詳情可上世界宗教博物館網址www.mwr.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