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低迷 人民搶鐵飯碗 設限難降低考生數 改善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才是治本之道
媒體報導,考試院鑑於報考國考人數逐年增加,甚至過高,又有年齡較大的考生與錄取人(例如今年有六十三歲考生、五十八歲考生考上普考、五十二歲考上高考),考量到公務員六十五歲就須退休,為了避免錄取後工作沒幾年就退休問題,考慮修法限制報考國考的年齡,並對應考次數設限。

新聞一出,引發社會輿論反彈,不少人打電話到考試院抗議。
雖然考試院也是好意,限制年齡、應考次數,除了減少過多可用人才耗損、浪費在參與錄取率很低的國家考試(今年高普考平均錄取率百分之四點二),並可避免高齡就任公職任期過短等問題;不過,我認為,有一點考試院不敢明說,那就是把報考人數壓低,能拉高錄取率,以免被輿論抨擊政府振興經濟不力,人民都想搶鐵飯碗。
然而,高齡報考且錄取的畢竟是少數,從報考者的年齡分布來看,二十一至三十歲人數多,占百分之六十七點四六,而從考試院訂出的各項考試報考年齡上限來看,能限縮的報考人數相當有限;此外,就算祭出年齡、次數限制,在不景氣下,並不一定能壓低整體報考人數,今年的國家考試報考人數,就比去年多了三萬零九百多人,成長幅度達百分之三十三點七八。
人民爭相報考高普考,是因為看壞景氣與未來,希望尋求保障,考試院試圖限制年齡、次數以壓低報考人數,根本無濟於事。
所以我認為,真正能壓低報考國家考試人數的方式,不是限制報考資格,而是建立讓人民有信心的大環境,創造就業機會,讓人民對未來和景氣有樂觀的希望。
可是,產業升級與替代產業的發展談了那麼多年,但始終只聞樓梯響,無法創造新興產業,吸收從代工製造業淘汰的勞動力,執政者更是拿不出讓人民對未來有願景的政策。
當南韓從兩次金融風暴中脫身,從落後台灣變成遠超過台灣,新加坡與香港更是遙遙領先台灣,台灣從亞洲四小龍的模範生,變成吊車尾,景氣長期停滯,經濟數字只能靠電子代工業勉強撐住,許多經濟結構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台灣的競爭力一直出不來,就業環境只有持續惡化,人民為了自保只好往有保障的公職和國營企業擠,這才是國考、國營事業報考人數高居不下的主因,也是最該被解決的問題。
與其傷腦筋去想如何限制報考與錄取年齡,不如多想想該怎麼改善台灣的就業環境,讓人民都有工作做,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