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快速發展,各種環境汙染問題層出不窮,樂活新趨勢興起,連美國人都開始流行自己種菜。美國園藝協會最近調查指出,全美已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家庭擁有自己的菜圃,比上年成長一倍。在台灣,也有不少年輕人回到鄉下,與鄉親父老共同建立「社區協力農業」,標榜在地有機食材與產地直送,相當值得鼓勵。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初入主白宮後,第一夫人蜜雪兒在白宮一個角落開闢了菜園,定期邀請學生們一起種菜,並鼓勵民眾自己種菜。在白宮的帶頭下,美國各地家庭菜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造成這股風潮的原因可能是民眾環保意識抬頭了,為了抗暖化,愈來愈多人選用在地食材或自己種植;其次,經濟衰退荷包縮水,自己種菜可以省錢;第三,農藥問題愈來愈嚴重,自己種菜最安全。
近年日本也有一批年輕人逃離都市叢林下鄉種田,主要是擔心糧食危機。外電報導,二十四歲的歌手兼音樂製作人藤田志穗帶領一群娘子軍到鄉下種田。由於日本勞動力老化嚴重,近半數農夫年逾七十歲,許多農田遭棄置,因為地主年紀太大無法耕種。
在台灣,近年陸續有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主動回家鄉,透過新的行銷創意與在地食材的訴求,避開中、大盤的剝削,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生命。媒體報導,一名台大城鄉所博士班學生寧願放棄學位,回台東老家賣有機蔬菜;一名南部農校畢業的青年,在台北闖蕩十多年事業不順利,決定回台中東勢老家,與老父一起種甜柿,結果透過網路行銷熱賣到對岸去。
台灣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HO)後,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本地農業經營愈來愈艱苦;由於產銷過程中存在層層剝削,經常發生產地價格跌到極端不合理的地步,讓農民血本無歸,如柳丁、大黃瓜都曾經跌到每斤一元。隨著老一輩農夫日漸凋零,台灣的農業也像日本一樣,亟需年輕生力軍的加入。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尤其是都會地區居民,很難擁有自己的菜圃。不過,如果認同「在地食材」的理念,願意為抗暖化盡一分心力,可以就近選擇離家最近的市民農園進行認養,每月固定繳一筆小額費用,可以定期獲得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可以確保吃的安心,同時也鼓勵那些回鄉投入農業的有心人。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台北一○一大樓宣布投入六千萬元爭取世界綠建築黃金級認證,預計一年半後成為世界最高的綠建築。其中一項標準即是,大樓內餐廳必須使用「在地食材」。
因此,未來消費者不必擔心,遠道而來的美國帶骨牛肉或內臟應該不會出現在一○一的餐廳內。
歐美興起「在地食材」的理念已有多年,鼓勵民眾盡量選擇當地食材,縮短食物由產地到餐桌上的里程,並支持地方小農發展無毒無害的農產品。對於無法享受自家種菜樂趣的都市人,應盡可能選用「在地食材」,以具體行動支持健康的地方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