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阿嬤,年逾八十還能吃、能動、能睡、能笑,不知老之已至也。溫筆良攝
一般人常把老人憂鬱症和失智症弄混淆。其實,憂鬱主要會表現出情緒上的低落、憂愁,但是可以經過治療而改善,甚至痊癒。可是若單純只有失智,較不會有情緒上嚴重的低落,而且記憶力會隨時間流逝而愈來愈退化。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黃宗正舉例,當他在門診為老人做智能檢測時,檢測前他常愛問情緒憂鬱的老人:「覺得結果會如何」,有趣的是,憂鬱老人的回答常是:「大概會不太好吧」,可是通常檢測結果還不錯;相反的,若問失智老人同樣的問題,他們多半會認為自己檢測結果「當然會很好」,但是結果通常不太理想。
由此可知,憂鬱老人易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失智老人則會「返老還童」,像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兩者在外在的表現上差別很大。
不過楊雅旭也指出,過去醫界會很嚴格的區別老人憂鬱和老人失智,但是現在發覺,年輕時沒有憂鬱病史,到老年才發作的老人憂鬱症,也可被視為失智症的前兆,所以通常在老年第一次發生憂鬱症時,都會追蹤其認知功能,以免錯過失智症治療良機。
一般人都會認為,人老了自然會行動遲緩、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楊雅旭很喜歡舉的例子就是前總統李登輝,她說,雖然人體會自然老化,但是衰退太快並不是正常現象,像李前總統已經高齡八十多歲,行動自如、神智清楚、反應靈敏,那才是正常的老化速度。
楊雅旭提醒為人晚輩,平時不妨多觀察長輩的行為,如果發現家中老人活動力明顯減退,或是抱怨身體不舒服,甚至出現「活著沒意思,不如死了算了」的言論,就要多多關心他們,畢竟,老年憂鬱症跟成人憂鬱一樣,家人的支持與陪伴是最好的良藥,當然,如果身體真的有疾病者,要給予適當的治療,有時病痛沒了,憂鬱也說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