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楊雅旭說,老人憂鬱症的成因,在生理上,與大腦的退化有關,在心理上,則多半導因於「失落」!
尤其當行動愈來愈遲緩,沒辦法像年輕時那樣行動自如,或是健康情況下滑,影響到生活自主的能力,或是有慢性疼痛的老人,「失去」健康和行動力,都有很高的比例會引發老年憂鬱。
在社會家庭方面,老人家退休之後,原有的社會地位不再,社交活動也減少了,生活沒有重心,親人和好友相繼過逝,甚至最簡單的購物消費、飲食內容也無法自己決定,多少都會引發他們產生情緒問題。
此外,獨居老人因為沒有人陪伴,生活孤單,所以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如果將長輩送到安養院,雖然表面上得到完善的照顧,但畢竟是處在陌生的環境,而且跟家人分開,所以也是有可能得到憂鬱,除非是制度完善的安養機構,每天會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幫助老人不但可以活動筋骨,還有人際上的互動,有助於紓解情緒。
如果請外籍看護到家裡來照顧,好處是獲得二十四小時生理上的照護,但是也可能會因語言不通的問題,缺乏人際互動,而對老人的情緒幫助不大。
所以在安老的生活照顧上,除了視每個老人的情況,作最適當的安養及照護,最終還要經過審慎的評估,才能知道那一種安排讓老人最開心。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腦血管的病變,和憂鬱症會「相輔相成」,例如中風就是引發憂鬱症的高危險因子之一。如果因中風而腦部受損的部位與掌管情緒有關,本身就容易導致憂鬱;另外,中風之後肢體動作不如以往靈活,有人會因此心情低落,也會影響原有的人際互動,或是認為自己拖累家人,產生心理壓力。
如果年輕時並沒有憂鬱症的病史,而是到老才發病,原因可能是晚年面臨慢性疾病,因此產生心理壓力,也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影響到情緒的掌控,如腦中小血管阻塞或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