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肉進口風暴仍沒有停止的跡象,民進黨要求政府重新與美國談判、國民黨也有縣市長抵制中央政策,並醞釀進一步抗爭。事件發展至今,爭議從進口項目延伸至責任追究,但迄今政府還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
這幾天美國牛肉進口問題,發言層級已提高到最高層級,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到立法院說明,馬英九總統也對媒體說明開放決策過程。不但除了真相仍然不明之外,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面對立委究責,蘇起說,這件事討論了一年多,參與單位眾多,是「集體決策」,不是那一個單一單位的問題。這明顯是推托之詞。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任何重大施政,都是由執行單位提案、經過層層討論,最後由主管定案。照蘇起的邏輯,這都是集體決策,如果政策出問題,也不需要任何首長扛責。民主制度的基礎:責任政治,形同具文。
馬英九總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信誓旦旦的說,絕不會把人民的健康當籌碼,拿去交換其它待遇。若此說屬實,則民眾不禁要問:什麼「好處」都沒有,為什麼還要開放高風險項目進口?這種開放豈非毫無必要。馬總統又說,和別人做生意,「一定是互惠的」,不可能統統聽你的。此說,不是暗喻我方一定有所捨、也有所得嗎?豈非和「沒有交換」相互矛盾。
更糟糕的是,馬總統點名衛生署長楊志良要為引起的風暴負責。如果美國牛肉進口要衛生署負責,何必國安會到立法院說明?如果是「集體決策」,就沒有理由把衛生署推上火線當祭品。結果,國際貿易爭議尚未解決,又引發閣員請辭風波。
之前,莫拉克成災時,馬總統也曾說出氣象局的颱風預報應該做到百分之百準確的外行話。結果,導致有三十年豐富預報經驗的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提早退休。馬總統一再對專業問題失言,不只有損總統威信,也是不尊重專業的表現。
不管是總統府或行政院,一切施政要對民眾負責,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以颱風預報和美國牛肉進口風暴為例,氣象局和衛生署也有必要加強本身專業水準與對民眾的溝通能力。
氣象局多年來的降雨預報,採用單位從人民熟悉的「公分」改為「亳米」,時雨量「一千毫米」是什麼意思、下在山區有什麼影響、對河流下游又有什麼衝擊?這種種問題,氣象局好像視為理所當然,民眾自己會去找答案去解釋。
同樣的,衛生署也一樣,只見署長對美國牛肉進口發表「不滿意」、「美國才是喪權辱國」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說法,卻不見衛生署提出詳細的風險說明,替民眾釋疑解憂,顯示出政府專責機構高層的專業傲慢。
如何防止進口美國牛肉高風險部分導致的狂牛症,現在只能靠地方政府管制、進口商自律、民間團體監督及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對於一個一再強調「庶民經濟」的政府,這豈不是最大的諷刺,不禁要問,要中央政府設官分治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