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卷八,十境的第二境是「觀煩惱境」。佛教的教學中,希望眾生能獲得解脫,其重要的命題,即是「煩惱的對治」。歷代祖師應用各種修道方法,以對治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引發的煩惱,此乃修學佛道、去除邪惑,以菩提心作為力量的根本緣由。
「觀煩惱境」中,分成:煩惱境相的說明、煩惱發相與煩惱生起的因緣、煩惱的對治方法、如何於煩惱境中修習止觀等四項。首先,總述觀煩惱境的意義與重要性。
總說
煩惱境中所指的「煩惱」,指修觀之時,所生起的貪瞋,皆極為猛烈,難以制伏,並非平常的煩惱。於此煩惱現象出現時,行人可將原先所觀陰入界境,轉而觀煩惱境,觀此煩惱境為不思議境,並配合十乘觀法而修之。
修習止觀時,如果在「陰界入」境時,無法獲得開悟,則表示觀法對自己的根器,並非是適合的,若勉強作觀,就會牽動煩惱,使貪、瞋的煩惱現前;這時應該捨棄「陰界入」的觀法,而轉觀煩惱境。
修觀之前的「二十五方便」,已經知道煩惱的過患,要「呵除五欲」、「棄除五蓋」,故觀「陰界入」的果報,以求平等安穩的心境。修觀之時,假若於觀中,反而生起嚴重的貪、瞋煩惱(不同於一般的貪瞋煩惱),就必須要轉換觀法。如:鐵不能與火相應合的話,鐵就會生鏽變黑;鐵若能與火相應合,火花就會很強盛。
又,一般的五蓋煩惱,很容易看得見,隨時都有;假使煩惱已生起了,要制止恐怕就很難了。為什麼呢?平時,雖起瞋心,經過別人勸導、說明,就能止息。今從修觀之中,所發的煩惱相,如同咆哮的海浪,令人害怕,乍起、乍滅的生起顛倒想;今於修觀中,所發的煩惱相,是繁盛、愁悶不易除去的。一般的色欲生起時,還能控制抑止;今於修觀中,所發起的欲望,是無法抑制的,縱然是死馬,也來不及揀擇的,何況是活的牲畜呢?
修觀中的煩惱惑是由內心生起的,來勢強盛;譬如流水,不覺得它急速,假使將木頭投入水中,水花就會四處濺起。又如健康的人,平時不知他有多少力量,一但觸犯他時,才知其怒盛力壯。煩惱是潛伏於心中,平時若有若無,不易察覺。透過各種修持懺悔,觀照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時,如觸動睡獅子一般,易使潛伏的煩惱如獅子咆哮般震天動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