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國內的回收基金費率制定的重要根據之一,是產品的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是否產生對環境有害的物質等環境影響,回收基管會執秘林建輝表示,因應國際抗暖化的潮流,未來也會將產品的碳足跡(排碳量)納入收費的考量之一。
但就資源回收的概念而言,直接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也能夠回收再利用嗎?這是國際間抗暖化的最新議題。如十三日在英國倫敦召開的第三屆「碳封存領導人論壇」部長級會議,核心議題就是「碳捕捉和儲存」技術。
儘管與會的各國政要都認為,目前只有碳捕捉技術較為成熟,其他如碳儲存技術,以及應用和安全性等,如用於製造乾冰和食品保存、改善水質等,還有諸多需要克服的難處,但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已成為一股方興未艾的新興趨勢。
以中國大陸為例,在八月底所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國務院明確宣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除擬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草案,也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碳捕捉,以及碳儲存利用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