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中提到一般人的疑問:飲酒本身既不傷人,亦非罪惡之事,為何是五戒之一呢?但佛陀舉出,連有神通的阿羅漢在飲酒後,都變得毫無理智、神通盡失,更何況是一般凡夫?以此點出飲酒的害人之處。
然而,普通人乃至受五戒者,會舉一堆喝酒能健身的理由,比如水果酒能補血、藥酒能補氣,或每天只飲一小杯的藥草酒養生等等,說明飲酒是有益身體健康的觀點。但佛陀善巧的提到,飲酒對身體的利益很少,但是害處卻有三十五項之多,讓為了想飲酒而拚命找優點者,能更清楚飲酒其實還是「弊多於利」。如此會動亂心性、讓人放逸、闖禍造業的穿腸毒藥,吾人欲貪杯中物,豈可不慎乎?
正因酒不只令人喪迷心智、不知所以,對於有心修道者而言,更是妨礙佛道修行,甚至令行者身亂心狂的毒液,故一般的傳統禪寺,會在山門的石上,刻著「葷酒不許入山門」的警語。《六趣輪迴經》亦提到:「若人樂飲酒,過量復顛酗,或持勸他人,後作藥叉鬼。」可見,一般人常稱嗜酒的人為「酒鬼」,不是戲言亂說。
《雜寶藏經》卷八記載,往昔有一國王,暴虐無道,殘害萬民,當時有一鸚鵡王想勸誡國王,故意辱罵國王而被捕捉。國王問鸚鵡王為何要辱罵他?鸚鵡王答:「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也。」國王問言:「有何非法?」答:「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王又問:「何等為七?」答:「一者、耽荒女色,不務貞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碁博,不修禮教;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無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鸚鵡王並勸國王應如過去的轉輪聖王,以十善道教化眾生。國王聽後,深自慚愧,勤修正行。
大師在〈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中提到:「每個人都會有心情煩悶、情緒低潮的時候,許多人喜歡「一醉解千愁」,其實以酒澆愁愁更愁,而且酗酒會導致「父失禮,母失慈,子凶逆,孝道敗,夫失信,婦奢婬,九族諍,財產耗」(《佛說八師經》)。佛教將「不飲酒」列為五戒之一,即是因酒能亂性,讓人失去理智,做出諸多傷天害理之事。」
一般人總以為「醉了便了」,故而想以「一醉」解「千愁」,但往往醉了便不省人事,有時更做出令自己終生遺憾之事,比如酒後開車,常常導致許多家破人亡。
所以,大師認為,「遇到困境時,要懂得尋找正當的疏通解壓方法,如運動、聽音樂、到郊外散散心,或找善知識傾訴」,這才是解愁之法,而非以「一醉」任性任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