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表示,他不是反對憲政改革,但憲政改革不是只有修憲一途。他說,去年才完成修憲,連一次都還沒實施,又要再修憲,主張修憲增加立委席次者應該問選民意見,究竟拚經濟優先或增加席次優先?他認為修憲不一定是改革萬靈丹,憲法不應成為當今問題的待罪羔羊,修憲沒有迫切性,重要的是遵憲與行憲。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昨天舉辦憲政民主的成長與挑戰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民進黨籍立委林濁水與前立委沈富雄等與會演說討論。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孫善豪表示,不管修憲或制憲,前提一定要行憲。至於政府體制應採總統制或內閣制?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則指出,若採總統制,必須建立「權責相符」的總統制;若是內閣制,必須考量總統是否民選,以及民眾能否接受虛位總統的問題。
林濁水則主張,最理想的政府體制是內閣制,採德國聯立制,較合理席次是兩百席。他說,席次變成討論焦點是民粹國家才有的問題,常態國家要討論的是體制,席次應隨體制改變,不應讓體制遷就席次。
馬英九表示,目前憲法是雙首長制;二○○○年總統陳水扁競選時提出的憲政白皮書,也提到憲法是雙首長制。雙首長制的特色是有換軌機制,如果總統所屬政黨是國會多數黨,則傾向總統制,如果總統所屬政黨非國會多數黨,則提名行政院長時要尊重國會多數黨。
他說,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安定性很重要,如果根本大法經常改變,政局會失去安定性。過去十五年,台灣經過七次修憲,每一次都涉及結構性變動,包括總統選舉方式、立委席次等改變,這在民主國家中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