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財政部規畫自二○一一年開徵能源環境稅,引起民眾爭議,主要是目前景氣仍不佳,若增加稅收,生活勢必更困苦,尤其根據報導,汽油每公升將要調漲八點九六元,而且還要逐年增加,油價上漲「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行政院強調,何時開徵尚未定案,卻已令人恐慌。
依照財政部所說,這項政策是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亦即使用量愈多,支付額愈高。
這種說法似乎合情又合理,為何仍會遭質疑與不滿,恐怕制定政策者必須走出冷氣房,多傾聽基層民眾的心聲。
能源稅是個整合的方案,包括汽燃費、石油基金、空汙費等共十項現行稅費,全部「濃縮」成一種稅,財政部方便行事,但民眾仍無法理解,到底這十項稅是否都和生活息息相關?
即使難以避免課徵,但十項稅平時都會課徵嗎?這攸關民眾權益,政府應說清楚,講明白。
舉例來說,民眾到餐廳吃套餐,不管對菜色是否滿意,或沒有全部吃完,都必須支付相同的金額;沖泡三合一咖啡,即使不喜歡奶精或糖,也要付一整包的錢,沒有取捨或說不的權利。
換言之,在預定開徵的能源稅中,或許某些原先徵收的稅費,民眾不曾碰觸,也不會被課徵,仍必須一併支付,這就造成不公平,也違反了「使用者付費」原則。
此項規畫還有許多地方尚待溝通、解釋,例如電費若調漲,將影響民眾的生活基本開銷,政府如何因應?大眾運輸工具應有相當程度的獎勵,否則汽油加徵能源環境稅,票價可能要調漲。
此外,還有把能源當作原料的產業,應給予何種優惠條件等。
所以,開徵能源環境稅應有通盤考量,必須嚴謹規畫,千萬別急就章的施行,小心「呷緊弄破碗」,反而引發民怨。
法雨(彰化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