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布新生高中畢業學校,呈現嚴重城鄉差距,學生不僅集中在都會地區,而且都來自少數傳統明星學校。據資料顯示,以九十七年指考為例,錄取台大有五成六來自台北考區,而台北考區的考生人數占全國三成六,比起其他區域,考上台大的考生多出一點五倍。
城鄉差距是教育機會均等的議題之一,若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都會區不僅資源比鄉村地區充足,更令人擔憂的是,會轉化、反映在學生學習成效,不僅破壞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機制,也使社會機會結構趨向封閉,造成不平等現象。
尤其台灣社會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教育除了可提高收入外,也代表階層區分,有高學歷或名校畢業者的社會地位、階級認同高,造成大學窄門不再,但升學壓力絲毫不減,甚至延伸至研究所。
教育城鄉差距不只發生在高中升大學,甚至國中升高中也有,基測某些科目成績出現「雙峰」現象,因此教育部列冊輔導基測全校成績平均過低的學校,希望能扭轉,但一直未說明成效。
而且,本來希望隨著多元入學方案改變這種現象,但結果反而日益嚴重,說明了教育部推動的「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失敗,換句話說,明星學校不會、也不可能消失,反而在教改中增強,值得檢討。
更須關注的是,教育城鄉差距已向下延伸至國民教育階段,以國小英語教學為例,有些縣市從一年級就實施,有些縣市在三年級才實施,形成立足點不平等,顯示除了各縣市財政落差外,連最應講究公平、正義的國民教育,也有嚴重的城鄉差距。
此外,數位落差的調查也顯示,有八個縣網路使用率不到六成,最低是嘉義縣百分之五十二點二;網路使用率七成以上的皆是都會區,最高是新竹市百分之七十五點五,因此有立委大聲疾呼籲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據我觀察,依目前情況,城鄉差距不可能縮小,除了以繁星計畫、教育優先區來減緩,也要有更積極的作為,而且任何政策很難在短時間得到成效,必須及早規畫實施。
陳志彬(台北市/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