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簡略說明「歷緣對境觀陰界」的行相:
一、明觀境
所觀的境相,為:若舉足、下足之間。足,是色法,色是由心來運作,從這裡至那裡。這個心念是依色(身)而生,即是「色陰」;領受這個行為,即是「受陰」;於行為分別有我,即是「想陰」;為善、為惡,即是「行陰」;行為是由心而生起,即是「識陰」。
行為面對六塵時,生起各種心念,則有十二入、十八界;乃至眼對色、耳對聲、意對法等,也皆是如此。是「陰界入」於舉足動作之間,悉皆具足的。五陰分別如下:
此心依色----色陰
領受此行----受陰
於行計我----想陰
善行、惡行---行陰
行中之心----識陰
如此的「陰入界」,即是無明與行為、因緣和合,而產生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陰、界、入與無明,是息息相關的。
無明的實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法界;一切諸法都是由於行為的造作而產生的。
一個陰界入的生起,與一切陰界入的產生道理是相同的;故一與多,是不相妨礙的,是名「行中不思議境」。又,惡取空之大乘人,應從觀五陰、六入、六塵入手,如上所說,既然「行」與無明和合,而生萬法,無明空性即是法性,一切萬法亦即是法性了。由此,觀一入即觀多入,謂「觀行不可思議境」。
二、明發心
能到達觀一境時,一切境就能同時生起,內心的慈悲心也會同時生起。感傷自己心智昏沉,無量劫來,常為五陰的色身,執取外在的六塵境,而迷惑顛倒;至今,才覺知一切眾生,皆具成佛的一乘性。
對世間起顛倒錯誤想,甚為可憐,故行人應發誓願、破無明,作眾生的依止!
三、明安心
若能如此發心誓度眾生,就能安心於定慧的修持,內心寂然、光明常照。
四、明破法遍
心既然獲得安穩,寂然入定,就能遍破見思、無知、無明等煩惱,空、假、中三諦的障礙,從縱、廣的角度,遍破無餘。
五、明識通塞
遍破煩惱盡,又能善識了知各種對治,讓修道能通達無礙,不會執取於中而致道業無法升進。
六、明修道品
善知各種修道內容,不偏於有無兩邊,於中道實相中,斷惑而入般涅槃,得解脫自在。
七、明對治
又,善知於修行中,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對治六蔽(貪吝、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痴)病,助開涅槃解脫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