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變遷一甲子》創造與失去 陽光與陰影 1949

李雪莉、彭昱融(文‧圖/天下雜誌提供) |2009.10.14
1796觀看次
字級

一九四九是個命運交響曲的開場。每個人在時代的曲折迴旋裡被捉弄、擺盪。

一九四七年,跟著抗日名將父親齊世英,從遼寧省由東北沿西南而下,二十五歲的齊邦媛到了台灣,在台大外文系任教。而四九年的風雲變色,讓她和兩百萬的外省人,只能選擇落腳台灣。

像不可逆轉的時針,大時代宿命地為許多人重寫了人生開場。

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如此,已生活在這島嶼上的台灣人,也不例外。

和齊邦媛同年出生,今年八十五歲的花蓮耆老、鄉土研究與海洋生物學家王天送,父親是日據時代的抗日團體文化協會成員。

四五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徵召加入日軍左營海軍學校,隨後被派往菲律賓戰線。

「美國人用自動步槍,我們只有五發的步槍子彈,用完了,日本班長還是大吼叫我們衝,」儘管略有中風,他仍努力用斷續的句子敘述那段痛苦的回憶。他吃力地模仿號角的聲音「搭,搭拉,搭……」,身旁屍體堆積如山,小喇叭前進的號角在空氣中迴盪。同一連的弟兄,只有他活著回來。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在台電工作的王天送義務擔任警備隊長,維持地方秩序,卻被誣陷而遭國民黨通緝,捉入大牢。

改變命運的一九四九

對世界而言,一九四九不是特殊的一年,但對齊邦媛和王天送,這卻是個改變命運的魔幻數字。

可貴的是,在大時代的拉扯中,他們努力在這個遠離「大陸」的島上,硬闖出自己獨特的價值與命運。

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到台後,與雷震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雖因主張自由而被跟監、開除黨籍,他仍主張政黨政治。

而且,到台灣六十年來,「外省人」齊邦媛成為向世界、下一代,積極推介台灣「鄉土文學」的守護者。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時,她大幅修訂中學教科書,加入台灣當代文學作品。而且,她也英譯鄉土作家吳濁流、黃春明等的作品,向世界推介台灣的文學。

而曾專注研究原住民,並進行貝類、昆蟲、地質、溫泉、冷泉等田野調查的王天送,過去幾十年,義務協助花蓮縣十幾個國小,設立海洋、考古、原住民文物的「鄉土教材館」。更將自己親手製作的魚貝類海洋生物標本,田野調查所蒐集的古老文化遺物,全數贈送給學校。

日本大阪自然博物館肯定他對海洋生物的研究,特別將三種魚類及一種貝類,以他的姓氏命名。

一九四九這個魔幻數字,對王天送、齊邦媛的生命來說,是個必須當下面對的無奈。但他們都活出哲學家沙特所說:存在是命定的,本質卻是自由的。

他們承載悲歡離合、喜樂哀愁,但選擇不仇恨、不抱怨;他們在命運束縛中,珍賞身邊的自由與美好;他們在無望中,傳遞下一代希望。

六十年,一甲子,是天干地支,生命周期的轉換。站在二○○九年的此刻,回首談一九四九後的六十年,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徹底重新出發、向前瞻望。

中研院副研究員錢永祥認為,一個社會要前瞻,就得了解過去,從過去六十年走過的路,思考未來走向何處。

「再兩年是中華民國一百年,我們可以形成什麼樣的歷史與文化意識?」他質問。

創造與失去

用心翻閱一甲子,可以看見許多未曾被發現的關鍵時刻。

一九四九年,灰頭土臉輸掉中國大陸的國民黨來到台灣。在恐共的陰影下,實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使台灣人長期有著被迫害的焦慮。

陰影,來自於有陽光。

國民黨帶來的陰影外,也帶來了三民主義與憲法、搬來故宮館藏、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徵兵制(避免軍閥割據)等。

清大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最近寫下「一九四九的禮讚」,指出四九年是台灣繼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一八九五年日本占領台灣後,移民數量最大的一年。

這一年,台灣承接了許多中國這個大帝國的歷史意識、典章制度、文化資源,也從一個邊陲的地帶,走出黑白黯淡的默片時代。

外來,加上本土;中國,加上日本;台灣,加上美國、東南亞、原住民;這些元素,在台灣這個讓國際外交界尷尬的大悶鍋裡,調理出讓世界驚豔的人物、事物,撰寫出讓全球啞然的紀錄、典範。

每人拎個公事包衝闖世界的中小企業,就是例子。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從台灣戒嚴時期就研究台灣,他發現,一九五三年實施的「耕者有其田」促成中小企業的興起。當時,政府買了十六萬戶地主(占地主總戶數五九‧三%)的放租地,賣給十九萬戶佃農(占佃農總戶數六四‧一%)。瞬間,一大批台灣地主,突然轉為中小企業主,提供了一九六○年代後,台灣民間企業的經營人才。

難以借貸的中小企業,必須到處找生意、賺外匯,才能拿著信用狀抵押,向銀行借款,而形成拎著○○七皮箱全球趴趴走的景象。

(二之一)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超越60》特刊,專輯網站http://www.cw.com.tw/issue/cw1949)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