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疼痛醫學會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睡眠障礙者過去一年中,曾有疼痛症狀,且疼痛部位愈多,睡眠品質愈差,疼痛超過一個月,愈容易造成失眠,但會尋求醫療協助的不到百分之二十五。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簡志誠表示,疼痛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出問題,臨床上曾收治一名四十歲罹患食道癌男性,在放射線治療後感覺肌肉痠痛,甚至痛到在地上打滾,一天要用到三百六十毫克的嗎啡,比起正常劑量一天十到二十毫克,高出許多。
後來發現患者疼痛原因是放射線對肌肉損傷,引發背長肌筋膜炎,透過痛點注射治療,兩周疼痛完全消除。
簡志誠表示,另一名五十三歲從事建築設計的黃先生,因繪圖時姿勢不良,導致頸部痠痛,甚至影響夜間睡眠,一個晚上睡眠中斷十多次,困擾他七、八年時間,每天吃一、兩顆安眠藥還幫助不大。
最後到疼痛門診就醫才發現,原來是頸部斜角肌筋膜炎,引發「胸廓出口症候群」。經過半年的藥物、頸部熱敷、拉筋等治療,睡眠中斷問題獲得改善。
簡志誠提醒,如果常在半夜或清晨覺得肌肉疼痛,影響睡眠,且疼痛部位不定,發作的強度與時間也不定期,最好尋求醫師治療,不能光靠助眠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