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後,阿慧居家訪視回來後跟我說:
「阿印嫂的家人陪著她,帶著一群小孫子,去了一趟台北一○一之旅,又完成坐高鐵的心願後,心情開始變好,說話也變得有精神,而且還會開始化妝。」
「喔?」
「您知道嗎?阿印嫂已經一年沒有化妝了。」
「可見陪伴與關懷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一種力量。」
「似乎她自己已經找到一些活下去的意義了。」
「妳怎麼知道?」
「因為,阿印嫂開始會關心家裡其他的人,不再把焦點都放在為什麼宗教規定不准人自殺,否則不可以上天堂等等的事情。」
「非常好。」
「可是,阿印嫂對於無法送阿印伯最後一程一事,還是一直耿耿於懷,每次想到這件事,或一提到阿印伯時,她的好心情總會頓時從雲霄降到谷底。」
「妳陪她做了我交代的那件事情了嗎?」
「還沒有,我覺得好難。」
「沒問題,阿慧妳一定做得到的,我對妳有信心。」我再度鼓勵阿慧。
又過了一個月之後,護士阿慧高興地跟我說:
「今天家訪時,阿印嫂又跟我說:阿慧,我好想念我的先生,我好苦…」
她當時就跟阿印嫂說:「您很想跟阿印伯見一面?」
「對。」阿印嫂回答。
「您有夢到阿印伯嗎?」
「沒有,這一年來,他雖然曾經來到我夢中,但總是背對著我,大概還在氣我,沒有送他最後一程吧。可是,我還是很想他,我沒有一天不想他。」
「阿印嫂,您就繼續躺在椅子上,然後,我們現在把眼睛閉起來。」阿慧當下決定要把我交代她做的事情完成。「好。」
「阿印嫂,我們想像回到了一年前,那時候,阿印伯的病情接近了尾聲,您也因為照顧他,而病倒了…」「嗯。」
「您當時回到了老家休息時,那天晚上因為您大吐血,休克昏迷,被緊急送到醫院的加護病房急救。」「唉。」
「您當時很著急,一心掛念著阿印伯的病情,卻無奈被隔離在加護病房內,昏迷狀態之下,也沒辦法在阿印伯出殯日,親自送他最後一程。」
「嗯。」阿印嫂輕輕的點頭。
「等到您被急救、清醒以後,才知道阿印伯已安葬完畢了。」
「唉。」阿印嫂緊閉眉頭說:
「好想再見他一面…」(三)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