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法華經》大白牛車的止觀意涵,其中具足欲、念、進、慧如意足(注{1}),以及法、義、辭、樂說的四無礙辯之自在,名「形體姝好」。若有信、勤、念、定、慧等堅固信念的五根,名為「筋」。
繼而增長信力、念力、精進力、定力和慧力等,遮除各種惡法,名為「力」。
行道中,善用七覺支(注{2})來揀擇分別,以去惡從善,名為「行步」。以八正道進入安穩的解脫自在境界,名為「平正」。
為了對治各種煩惱,廣攝一切佛法來對治障礙,以協助修道的升進,名「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破除對境界法樂的執取無明,進入一切種智海,迅速發起無漏真諦的智慧,名「其疾如風」。以此運載一切眾生,進入佛乘,得解脫樂。此觀法,具足各種法門,與法華經義相應合,故名「大乘觀」也。
又依「六即佛」意而言,一切法皆是一乘法,凡有情識(心)的眾生,無不具足這樣的妙法(佛性),是名「理乘」。
若如來不說,則眾生不能知曉;今以聽聞教法,得知本具之妙法,歡喜信受,即是「名字乘」。
因聽聞法義故,依教修行,就進入五品位(注{3}),名「觀行乘」。(待續)
注釋:
{1}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係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1)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2)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3)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4)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2}七覺支:(1)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2)擇法覺支,即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3)精進覺支,精勵於正法而努力不懈。(4)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5)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支,入禪定而心不散亂。(7)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3}五品位:〈法華分別功德品〉所說:1.隨喜品,2.讀誦品,3.說法品,4.兼行六度,5.正行六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