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近來大幅探討交通問題,其中包括台北市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的弊端。筆者曾在敦化南路住了幾年,當時是以自行車代步,所以對市政府推出自行車專用道樂觀其成,沒想到完成後卻讓人傻眼。
依我觀察,沒站在用路人(汽機車駕駛、行人、自行車騎士)角度思考,使這一條花費上億元的專用道,成為無視實際用路狀況的夢魘道路,像計程車及小客車臨停、公車站牌上下車、貨車卸貨等都占用專用道,造成自行車騎士的安全顧慮。
更不可思議的是,罔顧道路設計的基本專業,在專用道與鄰道間設置小型分隔島。在一條原本已狹窄的道路中,再設計分隔島來區分機汽車與自行車,根本就沒有道路設計中「隱藏車道」(讓不同等級車輛行駛道路上時,能按行車需要共享一段道路)的概念,以分隔島硬剝奪了隱型車道,看似保障的自行車騎士的安全,但卻造成機車騎士的安全顧慮,因為機車被迫與小客車、公車共用一條更小的車道,萬一有緊急狀況,無法閃避到臨道。
我難理解的是,台北並非只有敦化南北路有自行車專用道,像新生南路(台大校園外側)、信義區商圈都有,這些專用道直接設置在人行道上,而且只以畫線來標明(保留隱形車道),就我觀察,使用完全沒有問題,不知道為何敦化南北路不能比照辦理?
我認為,敦化南北路不是不可設置自行車專用道,但必須重新規畫,例如拆除過大而不實用的大型分隔島,縮小分隔島規模,拓寬道路;此外,再拓寬人行道,將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並列(共享隱形車道),如此既可以保有其他車輛臨停時所需的車道,又能保障司機與行人安全。
北歐國家的自行車專用道是設置在馬路上,日本是和人行道並存,那一種方式比較好,並沒有定論,台灣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機車,這是其他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國家所沒有的問題,該如何克服特殊狀況,設計兼顧安全的實用自行車專用道,而不是做一、兩條道路當政績,各縣市首長必須要深思熟慮。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