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介紹世間禪(有漏禪)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及亦世間亦出世間禪(亦有漏亦無漏禪)的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接著說明出世間禪(無漏禪)的內容。
無漏禪,分兩種:一者、對治無漏,二者、緣理無漏。第二項「緣理無漏」的部分,也許是因為此禪定的事相,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故智顗大師沒有作任何說明。
《大集經》上說:有兩種修行方法:一種是智慧之行,一種是行中之行。行中之行,指的是九想、八背捨等觀法,是對治無漏的禪法;透過事相的因緣,以觀想方式,破除各種煩惱,就稱為無漏的行中之行。智慧之行,指修持四諦、十二因緣、真空正觀,透過思惟法義以斷除煩惱惑,稱為無漏的智慧之行。
第一項「對治無漏」的禪法,約有九種法門,即是:{1}九想。{2}八念。{3}十想。{4}八背捨。{5}八勝處。{6}十一切處。{7}九次第定。{8}獅子奮迅三昧。{9}超越三昧。此九種對治無漏的法門,有兩種情況:一、壞法道,二、不壞法道。壞法道,即是九想、八念、十想的觀法;善修這三種觀行,能發實相證無漏,成為壞法阿羅漢。不壞法道,指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具足這些禪定,能發真無漏法,成就不壞法的阿羅漢。
壞法與不壞法,是依觀想的情境所立的名稱。壞法,即是行人厭離六欲(色、形貌、威儀姿態、言語音聲、細滑、人相欲),猶如怨賊一般,所以修九想觀來對治。以此作觀時,雖然能夠破除六種欲望,但多生恐怖心。進而修八念,以去除恐怖心。恐怖心既然已去除,貪欲心也減少,這時若要斷除三界的煩惱,就要繼續修十想觀。十想觀若成就,即能破煩惱賊,證得阿羅漢。像這樣,從九想觀最初的脹想次第漸修到最後的燒想,一心只求斷苦,觀想骨人的燒滅,以急速取得無學果,就叫做壞法。(不壞法之意義,等介紹八背捨時,再加以說明。)
有人問:九想與十想有何差異?依《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卷(大正二五~二一五)說:因九想尚未證得禪定,唯遮覆婬欲而已;修十想時,才能滅除婬欲等三毒。而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斬殺。所以,九想乃針對初學者所修,十想是屬於要在禪定次第增上者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