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大海嘯,美國、西歐與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及企業,大多因資產大幅縮水,而搖搖欲墜,反觀中國大陸則不然,全球前三及第五的金融機構,皆為大陸國營銀行,另外香港的匯豐銀行排名第八,一向為歐美國家地盤的金融機構,已換人做老大,其中意義殊堪玩味。
此外,今年西方與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呈現負成長,唯獨中國大陸維持百分之八以上,而且這是由國營企業帶動,成為成長的領頭羊,換句話說,大陸選擇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道路。
按資本主義祖師亞當.史密斯的說法,每個人皆有一顆利己私心,而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透過市場自由運作,足以發揮最大的經營效率,因此在資本主義世界裡,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但自私心也發揮到極致,產生貧富不均的流弊。
從好的面向觀察,資本主義似乎創造了最大財富。
但是從壞的層面觀察,卻因自私心的盲目擴張,導致貪婪人性衍生無窮禍害,金融大海嘯導因於次級房貸風暴,而風暴肇因於各大金融機構主管為了貪圖厚利,把次級房貸包裝成奇貨可居的商品,一旦民眾無法償付貸款,就產生連鎖反應,使金融機構面臨破產。
大陸是共產主義國家,不玩金錢遊戲,加上主要企業以國營事業居多,所以受金融大海嘯影響較小,雖然因歐美國家一蹶不振,外銷訂單受減少,但是藉由擴大內需市場(如家電下鄉),經濟動能還是暢旺,尤其是共產主義國家的國營事業,沒有「與民爭利」的禁忌,國營事業賺錢歸於國庫,造福人民,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這種思想下,國營事業都賺錢,相對來說,便形成所謂的「國(營事業)進民(營事業)退」現象,這一點值得注意。一九七八年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是因實施共產主義造成貧困,而出現資本主義救共產主義的說法,到二○○九年,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反而經濟奄奄一息,於是出現共產主義救資本主義的說法,希望藉由大陸的經濟成長,帶領全球經濟走出困境。
我的重點不在探討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優劣,而是強調國營事業不應有「原罪」,誰說國營事業不應賺錢,難道財團剝削人民是對的嗎?
在古典的羅馬天主教教義,認為借貸金錢、收取利息是罪惡,到了基督新教的喀爾文教派,則主張收取利息是理所當然,從而使民間借貸金額增加,社會資產流動增加,帶動經濟發展。
同理,大家應打破陳腐觀念,認同國營事業以賺錢為目的,必須與財團爭利,俾帶給全民福祉。
愚翁(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