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為爭取美國人好感,展現中國是「負責的利害關係者」,胡錦濤不僅拚形象,「採購團」的陣仗更令人咋舌,不知台灣主政者看到這種情況,學到了什麼?
中共領導人胡錦濤這次訪美,攜帶了高達一百六十多億美元的「伴手禮」,民主國家的老大哥,即便有再濃的「中國威脅論」陰影,面對這般龐大的經濟利益,也眉開眼笑,胡氏抵達西雅圖,全球首富比爾蓋茲熱情招待,因為他知道他正「擁抱金磚」;波音公司不遑多讓,因為中國在波音客機的採購上,一出手就是五十二億美元。
這說明了在全球化的當頭,唯有經濟的和解、互信、互惠,才能達到國家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相反地,政治對立只會製造衝突、激化仇恨,在國家發展戰略上不僅不重要,甚至必要時還可被「刻意」輕忽,舉例來說,歐、美國家一九八九年即便對中共武力鎮壓抗議民眾(天安門事件),表達強烈不滿與遺憾,但事後卻無一國膽敢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臍帶,尤其眼前中國更是一個外匯存底居全球之冠、發展潛力無窮的國家。
偏偏島內就是有政治人物不明究理,汲汲以衝突、對立攫取政治利益,不思以宏觀的眼光思考台灣如何全球布局,譬如「如何賺中國的錢?」或「與中國合作,賺全世界的錢?」要知道,中國的威脅不在「政治」,而在「經濟」的穿透力,同文同種的台灣,不但已喪失卡位的良機,且仍在統獨爭論中虛耗,掌權者還不覺醒嗎?
當我們撒銀兩結交「既黑又小」的朋友,卻無法避免碰上「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後果時,彼岸正以經濟實力與山姆大叔合唱「你儂我儂」、「明天會更好」,台灣的未來,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