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修正通過「高中學生成績考查辦法」,高中生到外國高中、大學遊學,可抵免學分,特定學科領域成績優秀,甚至可免修。
國內推動高中國際化已久,不少高中生為了增加國際經驗,不少人到國外遊學一年,但返國後卻無法抵免學分,還要重讀出國前就讀的年級,造成學生困擾,甚至打消遊學意願。
教育部的新措施,使高中修習學分方式更彈性,也使高中國際化更能落實,但有外文能力及財力出國遊學的學生,畢竟是少數,高中國際化想要落實,教育部還要多花點心思。
譬如,《華爾街日報》調查美國八所頂尖名校新生的高中背景,發現私校生進入知名大學的比率仍領先,但來自海外學校及強調數學、科學的公立學校的學生,表現也愈來愈好。
在海外學校中,南韓有兩所學校表現優異,分別有一成四、一成一的畢業生進入美國八所名校
;台灣也有少數強調雙語教學的學校,但學生的英文程度普遍仍不佳,更別談設立外語高中。
台灣的教育太注重均衡、全面教育,幾乎要每科成績都很好的「全能」學生,才能進入大學名校。即使現在採取多元入學,但單科成績佳的資優名額,不但少,而且必須視其他學科成績,才能有入學名校的機會。
因此,所謂特定學科成績優秀,即使新辦法規定出國遊學可免修學分,也沒有太多實質意義,而且在申推大學及指考仍注重「全能」下,出國遊學並沒有太大幫助。
國內要推動高中國際化,除了修正的抵免學分辦法,要更加強英語教育,甚至成立類似清寒獎學金、學費貸款等的補助,使財力不足的學生也有機會出國遊學,更重要的是,在注重專業時代,「全能」可能意謂「全不能」,因為沒有專才,大學入學方式不能再要求學生「全能」。
陳昌瑞(高雄市/教師)